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

  • 作者
  • [德]S.H.E.考夫曼、[美]A.谢尔、[美]R.艾哈迈德

本书分为8篇30章,第1篇对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体的有关基本知识进行说明;第2篇主要介绍了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宿主防卫系统进化的知识;第3篇和第4篇分别对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5篇对作为感染结果的自身免疫以及细菌感染、寄生虫病、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说明;第6篇说明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逃逸和潜伏机制;第7篇对免疫遗传学进行了介绍;...


  • ¥86.00

ISBN: 7-5025-6836-0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5-06-30

图书介绍

ISBN:7-5025-6836-0

语种:中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5-06-30

装帧:

页数:512

图书前言

前言
已有不少有关免疫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的优秀的教科书和综述性文章。那么,本书要谈的是什么呢?
虽然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共同起始于120年前,但到20世纪末,两者就完全分开了,所描述和探讨的问题涉及不同的领域。这个分开有其内在的逻辑原因,因为人们认识到免疫学涵盖的内容较抗微生物防御广泛,而医学微生物学则由于人们对病原体了解的增加以及化学疗法的出现也越来越具吸引力。这是感染性疾病常从微生物角度或从宿主角度研究的理由。但这种单向性观察倾向于强调微生物或免疫性应答的独特性作用,而不是聚焦于病原体与宿主间真正的相互作用上。因此,我们邀请了一批真正对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感兴趣的专家从病原体和宿主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从单一的角度做综述。我们描述的不是一个个众多的疾病,而是对感染性疾病免疫应答的一般性机制。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在感染性疾病和免疫学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助于加深对两者间关系的了解。
我们深深地感谢ASM的编辑组成员,特别是Greg Payne和Susan Birch。我们也要对我们的助理Caitlin McCoull, Lucia LomTerborg和Vivian Kirkwood的秘书性和行政性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但不是最少,要对我们同事所作的努力和所投入的宝贵的时间表示感谢,在本书的编写中,他们慷慨地使我们共享了他们无与伦比的专门知识。

精彩书摘

本书分为8篇30章,第1篇对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体的有关基本知识进行说明;第2篇主要介绍了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宿主防卫系统进化的知识;第3篇和第4篇分别对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5篇对作为感染结果的自身免疫以及细菌感染、寄生虫病、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说明;第6篇说明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逃逸和潜伏机制;第7篇对免疫遗传学进行了介绍;最后一篇结合两个实例——结核病和艾滋病,对免疫干涉进行了阐述。
本书的特色在于从病原体和宿主双重角度,对病原体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机理进行了深入论述。这一有异于以往的角度,将为感染性疾病研究和免疫学研究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本书适用于感染性疾病和免疫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目录

目录
引言
第1篇病原体
第1章细菌性病原体概论(宋峰辉译)
11细胞外细菌
111幽门螺杆菌
112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
113耶尔森菌
12兼性细胞内细菌
121志贺菌
122沙门菌
123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124结核分枝杆菌
125麻风分枝杆菌
13专性胞内细菌
参考文献
第2章真菌病原体概论(王常译)
21真菌生物学概要
211形态学和形态发生
212细胞结构
213代谢和营养需要
214繁殖
22真菌性疾病
221浅表和皮肤霉菌病
222皮下霉菌病
223深部霉菌病
224致病性和毒性
225黏附
226侵入
227逃逸和破坏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
228两态性
23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寄生性病原体概论(彭世光译)
31主要寄生虫和所引起的疾病
311原生寄生虫
312蠕虫
32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扩增
33寄生虫免疫:一般原则
331寄生虫的生物学决定了是什么组分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
332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控制是复杂的
333持续感染、慢性化和逃逸
34免疫与疾病间的关系
35新兴的领域
参考文献
第4章病毒病原体概论(赵潺译)
41病毒的结构特点
42病毒进入的策略
421组织
422细胞
43细胞感染的结果
431协调的基因表达
44病毒的遗传不稳定性
441捕获宿主基因
45组织嗜性
451病毒感染的动力学
46物种特异性
47致病性
48易受免疫攻击性
参考文献
第2篇抗感染免疫应答
第5章宿主防御系统的进化(周慷译)
51脊椎动物免疫的起源:有“大的冲击”吗?
511固有免疫机制
512特异性免疫
52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
521平衡选择:MHC
522多基因家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固 有 免 疫
第6章吞噬细胞和抗感染免疫(何嘉译)
61吞噬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62微生物的识别
63微生物的摄入
64吞噬小体的成熟
65杀死微生物
66可溶性介质的产生
67抗原提呈
68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细菌感染中的固有免疫(斯晓燕译)
71固有应答
72固有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与获得性免疫系统比较
73细胞性应答
731活化的巨噬细胞
732嗜中性粒细胞
733NK细胞应答
74对微生物固有应答中的细胞间作用:从李斯特菌感染学到的
75固有细胞免疫系统和T细胞应答的连接点:MHC系统
参考文献
第8章防御素和阳离子杀菌素:哺乳动物固有免疫中的抗菌素肽
(戴宇翔杜臻雁译)
81防御素
82阳离子杀菌素
83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抗寄生虫感染固有免疫(戴宇翔杜臻雁译)
91人类固有免疫的机制
911补体的激活及寄生虫在脊椎动物内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其的逃逸
912抗布氏锥虫固有免疫的替代性介质
92固有免疫的细胞机制
921吞噬细胞介导的固有性防御
922对胞内寄生虫的赖细胞因子固有性抵抗
923NK细胞对寄生虫应答的调节
924作为固有免疫效应细胞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925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架桥的效应细胞
93抗寄生虫固有免疫应答在决定获得性免疫性质中的作用
931Th1应答的启动
932Th2应答的启动
94总结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固有免疫和真菌感染(吕译)
101作为第一道防御的固有免疫
102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的联系
1021早期信号产生
1022抗原提呈
1023效应细胞活性
103真菌毒性因子对固有免疫的调变
104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固有免疫和病毒感染(胡惠英顾建明译)
111抗病毒感染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
1111IFNα/β应答
1112TFNα、IL1和IL6应答
1113其他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
112诱导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的途径
1121IFNα/β
1122其他细胞因子
113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的直接作用靶点:抗病毒作用的分子位点、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调节、抗原提呈
1131信号转导
1132IFNα/β效应
1133IFNγ的作用
1134其他
114固有性细胞因子应答对内源性免疫应答的影响:固有和获得性细胞应答
的诱导及效应
1141固有应答
1142获得性应答
1143引导获得性应答到感染部位
115获得性免疫应答与固有应答的衔接
116固有免疫应答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1161孤立的固有应答
1162获得性应答和固有应答的混合
参考文献
第4篇获得性免疫
第12章感染中的Th1/Th2模式(李潇译)
121引言
1211二分的应答
1212Th1/Th2模型的优势
122体内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表型多样性的实际情况怎样?
1221其他细胞因子分泌表型
1222细胞因子分泌谱型的分化和临时性调变
1223Th1、Th2和其他细胞因子分泌谱型是否为不同的表型?
1224细胞因子基因的单等位基因表达
1225T细胞分化至不同细胞因子谱型的随机模式
1226随机的,但受指导的分化模式
1227分化的T细胞总是表达其全部细胞因子吗?
123决定对特定感染的Th1和Th2应答的标准是什么?
1231宿主免疫应答与微生物病原体的共进化
1232免疫应答启动受宿主严格调控
1233涉及驱动Th1和Th2应答的因子
1234DC的作用
1235巨噬细胞的涉足?
1236宿主Th1和Th2应答中的遗传性调节倾向
1237病原体对Th1/Th2的干扰
1238病原体介导的宿主免疫应答的偏移
1239病原体介导的Th分化抑制
12310病原体介导的对已存在的效应性应答的抑制
124免疫应答中未确定功能的前体细胞群的扩增
1241这些细胞的分化是否比初始细胞还迅速?
1242前体细胞的往来
1243未确定功能的前体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125结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免疫记忆和感染(韩显林译)
131疫苗接种的历史
132保护性免疫
133记忆T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
1331B细胞记忆
1332T细胞记忆
134免疫记忆的维持
1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对病原菌的局部免疫应答(钟尉瑞译)
141黏膜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分布
1411成结构的MALT
1412弥散的MALT
142在黏膜表面对抗原和病原体采样
1421穿过复层上皮的抗原采样
1422穿过单层上皮的抗原采样
143病原体对黏膜免疫取样机制的利用
1431细菌
1432病毒
144黏膜组织中的免疫应答
1441B细胞应答的诱导
1442免疫应答的调控
1443免疫记忆
1444黏膜免疫应答的局部性质
145黏膜性保护的机制
1451非特异性黏膜防御
1452上皮性“警报”系统和凋亡
1453黏膜性CTL
1454IgG抗体
146分泌型IgA抗体和M细胞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第15章抗细菌获得性免疫(李潇译)
151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和效应功能
151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512体液免疫应答
152获得性免疫应答与细菌感染
1521细胞外感染
1522细胞内感染
1523抗体在细胞内细菌感染中潜在的作用
1524免疫病理学
153结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抗真菌获得性免疫(马璐璐译)
161确定获得性免疫在抗真菌感染中的重要性
1611侵袭性真菌感染和T细胞功能异常间的联系
1612在T细胞和B细胞缺陷动物所做的实验
1613真菌疫苗可以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
1614控制某些真菌感染需要Th1应答和肉芽肿性炎症
1615潜伏的建立和潜伏感染的激活
1616被动免疫和T细胞转输研究
162获得性免疫在保护中起作用的机制
1621体液免疫的机制
1622细胞免疫的机制
163告诫、前景和总结
参考文献
第17章抗细胞内原虫和消化道线虫的获得性免疫效应机制(王萱译)
171获得性免疫及细胞内寄生虫的控制
1711免疫的启动与维持
1712感染细胞的活化
1713CD8+ T细胞活化
1714抗体在控制胞内病原体中的作用
172抗胃肠道线虫的获得性免疫
17212型细胞因子应答和抗肠道线虫的宿主保护性应答
17222型细胞因子介导的抗胃肠道线虫效应机制
1723对肠线虫感染的1型细胞因子应答和易感性
173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病毒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周佳鑫译)
181T细胞应答
1811病毒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表位
1812T细胞应答的动力学
1813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
1814抗原提呈
1815协同刺激
1816T细胞辅助
1817病毒诱导的CTL的特异性
1818T细胞库
1819效应相
18110T细胞应答的平息相
182B细胞应答
1821抗病毒抗体应答的重要性
1822B细胞对病毒抗原的识别
1823抗体应答的动力学
1824不依赖T细胞的和依赖T细胞的抗病毒抗体应答
1825抗体控制病毒感染的机制
1826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对抗异种病毒急性应答的影响
1827病毒感染中的短暂免疫缺陷
1828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冗余
参考文献
第5篇病理学
第19章作为感染结果的自身免疫(邓垒译)
19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般特点
192自身免疫和感染:基本机制
1921微生物抗原和自身抗原的结构相似性:分子模拟
1922用分子模拟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923病毒和细菌超抗原
1924感染期间自身抗原的释放
1925嗜淋巴细胞病毒对淋巴细胞的激活
193感染性因子和人自身免疫性疾病
1931急性感染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932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和慢性炎症性疾病
1933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20章细菌感染的病理学和发病机制(赵琦译)
201过敏反应
202溶细胞性反应
203免疫复合物反应
2031一般免疫病理学
2032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
204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2041结核病的免疫病理学
2042溶细胞性T细胞应答的免疫病理学
2043细胞因子在免疫病理学中的作用
205分子模拟
2051风湿热
2052反应性关节炎
2053GuillainBarré综合征
2054Lyme病
参考文献
第21章寄生虫病的病理学与发病机制(李涛译)
211抗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体内平衡
212Th1应答的益处与风险
213Th2应答的益处与风险
214作为寄生虫病疫苗策略的免疫偏移
215免疫应答与其他病理生理过程的相互作用
216结论
参考文献
第22章病毒感染的病理学与发病机制(李涛译)
221感染与传播
2211病毒储藏所
2212病毒侵入
2213播散
2214脱落
222细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