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高中化学教材对比分析

高中化学教材对比分析

  • 作者
  • 杨万丽、陈君、毛羽 主编

本书主要就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三本高中化学教材进行对比,主要从以下几大部分进行分析:元素周期律、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甲烷、硅、化学能与电能。 本书可提供给高等院校相关化学教育专业教师及学生参考,或作为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教材使用,或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授课教参。


  • ¥78.00

ISBN: 978-7-122-35990-2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0-11-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5990-2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0-11-01

装帧:平

页数:206

编辑推荐

高中化学教材选用的好帮手! 目前,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下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大多为教学方法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或者是实验方法的探究,没有系统地对某一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编写本书的意义在于给化学教材的编写者提供建议和参考;为各地学校提供选择教材的依据。该书可提供给高等院校相关化学教育专业教师及学生参考,或作为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教材使用,或高中化学教师作为授课教参。

图书前言

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奠基之石,教材则是基石之下,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主要媒介。其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自此开始实行了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即“一纲多本”政策。目前,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共三版,依次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王磊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王祖浩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
目前,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下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大多为教学方法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或者是实验方法的探究,没有系统地对某一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编写本书的意义在于给化学教材的编写者提供建议和参考,为各地学校提供选择教材的依据。本书可提供给高等院校相关化学教育专业教师及学生参考,或作为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教材使用,或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授课教参。
本书第1章由宋凯鹏编写,第2~4章由杨万丽编写;第5章由邢汉峰编写;第6章由陈君、毛羽、孙雪峰、路达、侯启玖、曲景双编写;第7章由周全、董红岩编写;第8章由焉砚、杜昌现编写;第9章由王霞、郭新刚、孙振华、胡秀娟、廖敏、明晶编写;第10章史新宇、张丽华、赵宝华、李君航、高冰雪编写。
笔者尽可能使本书系统、全面和新颖,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欠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众多教材研究的专著和文献,在此,谨向专著和文献的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9年11月

精彩书摘

本书主要就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三本高中化学教材进行对比,主要从以下几大部分进行分析:元素周期律、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甲烷、硅、化学能与电能。
本书可提供给高等院校相关化学教育专业教师及学生参考,或作为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教材使用,或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授课教参。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4
1.2高中一线化学教师的困惑4
1.3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与认知5
1.4国内教材比较研究的现状5
参考文献6

第2章“元素周期律”内容的比较
2.1“元素周期律”概念的比较10
2.1.1概念编排体系的比较11
2.1.2概念呈现方式的比较12
2.1.3概念部分的建议13
2.2“元素周期律”实验的比较14
2.2.1实验内容编排的比较14
2.2.2实验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17
2.2.3实验部分的建议19
2.3习题的比较19
2.3.1习题类型的比较20
2.3.2习题特点的比较22
2.3.3习题部分的建议23
2.4教学设计23
参考文献28

第3章“化学键”内容的比较
3.1宏观比较分析30
3.1.1位置结构的比较30
3.1.2章节内容的比较33
3.1.3设计思路的比较34
3.1.4内容选择的比较35
3.1.5内容展开的比较35
3.2微观比较分析37
3.2.1图片呈现的比较38
3.2.2表格呈现的比较41
3.2.3栏目设置的比较42
3.2.4习题设计的比较43
3.2.5目标落实的比较45
3.3教学设计48
参考文献51

第4章“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比较
4.1“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与课程标准比较分析54
4.1.1课标内容分析55
4.1.2一致性分析55
4.1.3差异性分析56
4.1.4教学建议56
4.2“氧化还原反应”整体编排体系比较分析57
4.2.1结构组成分析57
4.2.2呈现方式分析58
4.2.3教学建议63
4.3“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编排体系的比较分析63
4.3.1概念内容选择分析64
4.3.2概念呈现方式分析66
4.3.3教学建议68
4.4“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比较分析68
4.4.1实验内容分析68
4.4.2教学建议71
4.5“氧化还原反应”习题类型比较分析72
4.5.1习题类型分析72
4.5.2教学建议75
4.6教学设计76
参考文献85

第5章“物质的量”内容的比较
5.1“物质的量”的体系构建比较86
5.1.1教材地位体系比较86
5.1.2知识体系比较88
5.1.3结构体系比较88
5.2“物质的量”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90
5.2.1“物质的量”的定义引出方式比较90
5.2.2“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定义引出方式比较91
5.2.3“摩尔质量”的定义引出方式比较92
5.2.4“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引出方式比较93
5.2.5“影响气体体积因素”提出方式的比较分析94
5.2.6“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引出方式比较94
5.3“物质的量”视觉呈现方式的比较95
5.3.1栏目设计的对比分析95
5.3.2插图设计的对比分析97
5.3.3练习题的呈现对比分析100
5.4教学设计101
参考文献108

第6章“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比较
6.1内容属性构建的比较111
6.2概念的比较112
6.2.1概念编排的比较113
6.2.2概念的教学建议113
6.3实验内容的比较114
6.3.1实验编排的比较114
6.3.2实验呈现方式的比较116
6.3.3实验的教学建议117
6.4习题设置的比较118
6.4.1习题内容的比较119
6.4.2习题特点的比较120
6.4.3习题的教学建议121
6.5教学特色的比较121
6.5.1栏目设置的比较121
6.5.2图片设置的比较125
6.6教学设计126
参考文献132

第7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比较
7.1内容结构的比较分析134
7.1.1金属钠在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的位置变化135
7.1.2金属钠在苏教版化学教材中的位置变化135
7.1.3金属钠在鲁教版化学教材中的位置变化136
7.1.4内容结构体系的教学建议136
7.2内容组织的比较分析136
7.2.1内容编排的比较分析136
7.2.2编排思路的改变137
7.2.3内容组织的教学建议138
7.3内容呈现的比较分析138
7.3.1栏目设置的比较分析139
7.3.2正文内容陈述的比较分析142
7.3.3金属钠知识呈现的比较分析143
7.3.4图片设计的比较分析145
7.3.5练习题设计的比较分析146
7.3.6教材内容呈现的建议148
7.4教学设计148
参考文献151

第8章“甲烷”内容的比较
8.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比较152
8.1.1知识与技能比较153
8.1.2过程与方法比较153
8.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153
8.2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研究比较154
8.2.1甲烷内容引出的比较154
8.2.2插图和栏目以及表格的使用比较155
8.2.3甲烷结构的呈现比较155
8.2.4甲烷燃烧比较分析156
8.2.5“取代反应”概念得出的比较156
8.2.6烷烃内容的呈现形式比较157
8.2.7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内容呈现比较158
8.2.8课后习题的比较159
8.3结构体系比较160
8.3.1宏观知识结构教材体系的比较160
8.3.2章节内部结构体系比较161
8.3.3能力结构体系的比较162
8.3.4思品结构体系的比较163
8.4教学设计164
参考文献170

第9章“硅”内容的比较
9.1教材内容分析174
9.1.1教材目录对比174
9.1.2栏目设置对比175
9.1.3图片表格对比176
9.1.4实验概况对比176
9.2内容编排的比较178
9.2.1内容选择对比178
9.2.2内容呈现对比179
9.3结构体系的比较183
9.3.1章节宏观体系的比较183
9.3.2内部结构的比较183
9.4教学设计187
参考文献193

第10章“化学能与电能”内容的比较
10.1整体内容编排的比较195
10.1.1编排方式的比较195
10.1.2编排内容的比较195
10.1.3章节位置比较195
10.1.4章节内容比较196
10.1.5编排特点比较196
10.2知识点选择的比较197
10.2.1“化学能与电能”内容与课标要求的比较197
10.2.2原电池定义的比较198
10.2.3铜锌原电池原理的比较198
10.2.4原电池实验的比较199
10.2.5其他电源介绍的比较200
10.2.6电化学腐蚀的比较200
10.3内容设计的比较200
10.3.1栏目设计的比较200
10.3.2图片编排的比较202
10.3.3习题设置的比较203
10.4教学设计204
参考文献206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