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中国化工通史——事业卷

中国化工通史——事业卷

  • 作者
  • 《中国化工通史》编写组 编著

本书向读者呈现出一幅有述有评、文表兼备、易阅易查、简洁明晰的化工事业发展画卷,使读者能一卷在手,粗知化工事业发展概貌。“事业卷”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工程设计”“科研开发”“情报出版”“化工教育”和“化工社团”五大主题,分别记录了化工事业单位曾走过的足迹。记述了在我国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各事业单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代表性人物及出版物,让后来者能够...


  • ¥148.00

ISBN: 978-7-122-39184-1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1-08-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9184-1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1-08-01

装帧:平

页数:373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记叙了我国为我国化工教育与科研应用做出贡献的各科研单位、教育体系、出版、情报等单位的历史发展与贡献,以及个人代表的丰功伟绩,一本难得的史料记载。

图书前言

《中国化工通史——事业卷》(以下简称《本卷》)是多卷本《中国化工通史》(以下简称《通史》)中的一卷。
编写《通史》为什么将化工事业单独成卷,这就不得不探讨化工事业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工业部门内似乎没有事业单位这一说。改革开放后进行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不断弱化和缩减工业部门内的事业单位。但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化学工业部门曾经着力发展了一批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工程设计、科研开发、情报出版、化工教育等领域,还有类似事业单位的化工社团。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化学工业,又称化学加工制造业,其核心自然是化工生产。化工生产水平的高低,不能仅用化工生产规模(化工厂数量和化工产品的品种、年生产能力、产量等)来判断,同时也要看化工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水平是生产力质量或生产效率的标准。若把实体化工厂和化工生产规模看作是“硬实力”,那么工程设计、科研开发、情报出版、化工教育等就可以看作是“软实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硬实力”和“软实力”相互促进发展,循环不已。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模式,是“硬实力”率先发展,“软实力”在得到“硬实力”的经济带动和支持后,才开始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若仅是依靠工业内部“自我良性循环”来发展,迅速工业化和赶超西方工业化国家将不知何年何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工业化的经验,利用国家财政支出在工业领域迅速建立了急需的工程设计、科研开发、情报出版、化工教育等单位,为工业建设和生产服务。这样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生存的工业部门的单位被纳入了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是承载化学工业科技水平“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据此,《本卷》重点编排了“工程设计”“科研开发”“情报出版”“化工教育”“化工社团”五大篇,以此为代表,欲留下化工事业单位曾走过的一些闪光足迹。
化学工业技术进步的源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生产实践、科技研究和技术引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化学工业的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如果按部就班地等待科研开发的成果再来建设新的化工厂,按当时的条件,一是没有大笔科研经费投入能力,二是大规模的建设时间等不起。因此,经中央高层决策的技术引进成为我国化学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对化学工业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引进,有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援建156项工程”、20世纪70年代的“大引进”,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对外全面技术合作等。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从技术评估、谈判,到配合国外设计、施工建设,工程设计单位都是中坚力量。《本卷》在记述工程设计单位发展的历程中,清楚地说明了技术引进对化学工业的推动作用。
化学工业是一个化工产品品种繁多的工业,每种化工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各异,同一个产品用不同原料时生产过程又不尽相同,必须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开发工作才能掌握各种化工品的生产。在国力尚弱的条件下,化工科学研究很难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或从头开始创造自主研发的成果。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生产各种化工产品,这个时期的科研工作主要是仿制填补我国化工产品的空白和为新建工程项目提供设计补充数据。广大科学研究人员在国外技术封锁、科研经费少等困难条件下,发挥了“为国争光”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不计个人名利的埋头苦干,以及多行业、多部门的“攻关会战”,取得了一批丰硕的化工科研成果,从而使我国成为化工产品种类基本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化工生产大国。
科技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与传播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化工情报(信息)和出版作为服务性行业资源,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情报和出版的范围以及产品浩如烟海,《本卷》提到的内容,难免挂一漏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为培养化工专业人才也做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前三十年,化工系统抓住化工中等教育和职工培训,使得大量对化工知识一无所知的人群(如世代农民群体)很快学会了技能,能够走进工厂操作管理复杂的化工生产,满足了大量化工厂的人才需要,其反映出的中等职业教育也成为那个时期化工教育的一大亮点。
《本卷》记述的内容,主要限于原化工部系统的事业单位相关历史情况,但因事件关联也提及国内其他单位相关内容。《本卷》的记述时间截止到20世纪末,个别地方延伸到21世纪初。因为到20世纪末化工事业单位经过分批“体制改革”已变成了企业,大部分化工事业单位亦成为历史。
各篇的结构,大体分为正文和辅文两部分。《本卷》与其他各卷相同,内容多为资料汇总,略加整理。正文以“章、节、目”的层次结构记述各类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化学和化工专业性比较强,有些历史情况比较复杂,为了非专业读者阅读方便,编者加入了少量点评和知识性内容。考虑到篇幅,《本卷》各篇都增加辅文,即系年要录。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以时间(年)为序,简要记述重要之事,对正文起铺陈、补充、拓展之作用。要录多采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化学工业大事记》等权威文献资料,力求与正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大大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本卷》附录辑录了1984—2004年这一段时间的化工部科技奖励项目名录,被奖励的这些科技成果,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既为促进化工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代表了相应时段的化工科技水平。

编写组 
2020-09-17

作者简介

沈渭,余一,刘承彦,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读书,从大学时期就开始写诗,之后一直不曾间断,以诗会友、以文会友,退休后他们成立了师友会,以期创作,激发灵感。他博古通今,爱好写作。刘承彦这一生的诗文近期也在筹划整理中,计划以 《节庆飞觞》(鲁燕文草集)为名在我社申报选题出版。

精彩书摘

本书向读者呈现出一幅有述有评、文表兼备、易阅易查、简洁明晰的化工事业发展画卷,使读者能一卷在手,粗知化工事业发展概貌。“事业卷”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工程设计”“科研开发”“情报出版”“化工教育”和“化工社团”五大主题,分别记录了化工事业单位曾走过的足迹。记述了在我国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各事业单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代表性人物及出版物,让后来者能够有所了解我国化工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贡献,更好地还原历史面貌。

目录

第一篇 工程设计	1
第一章 主要化工设计单位历史沿革	2

第二章 国防化工新材料开发设计	6

第三章 典型化工工程项目和化工设计能力进步	8
第一节 设计工作起步——恢复原有生产装置生产	8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三大化工基地建设	9
第三节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设计	10
第四节 稳步发展的5万吨级中型氮肥厂技术	11
第五节 学习引进技术助力国内尿素技术开发	12
第六节 建设现代化大型化肥和石油化工装置	12
第七节 引进磷酸二铵技术彻底改变磷肥工业面貌	13
第八节 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应用与创新	14
第九节 化工主要行业的工程和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6

第四章 荣获国家级奖的部分化工、石化工程项目	20

第五章 人才脱颖而出	28
【背景材料】	31
【辅文】系年要录(1928—2001年)	37

第二篇 科研开发	53
第六章 化工科研机构的诞生及体系建设	54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5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8

第七章 化工科研开发重要成果	64
第一节 联合制碱法的开发	64
第二节 碳酸氢铵小氮肥技术开发	67
第三节 聚四氟乙烯制造技术开发	69
第四节 重水技术开发	72
第五节 液氢技术开发	80
第六节 偏二甲肼技术开发	81
第七节 国产新型蒸汽裂解炉(CBL)技术开发	83
第八节 顺丁橡胶技术开发	84
第九节 维生素C二步发酵技术开发	85
第十节 “料浆浓缩法”磷酸一铵和三元复合肥的技术开发	86
第十一节 农药的研制与创制	87

第八章 代表人物	94
第一节 科苑早期楷模	94
第二节 现代化工建设中的杰出人才	99

第九章 化工科技主要机构	107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10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11
【辅文】系年要录(1746—2001年)	116

第三篇 出版与情报工作	131
第十章 中国古代化工出版	132
第一节 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考工记》	132
第二节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132
第三节 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133
第四节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34
第五节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134
第六节 北宋曾公亮等编的《武经总要》	135
第七节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135
第八节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36
第九节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36
第十节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137

第十一章 近代化工出版	138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的化工译著	13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化工教材与专著	140
第三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化学、化工期刊	142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出版事业	150
第一节 化工专业图书教材出版历程	150
第二节 几种有代表性的化工教材与图书出版	156
第三节 化工专业部分获奖图书与教材	159
第四节 化工专业报刊出版	162
第五节 化工出版机构	171

第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情报事业	176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情报工作	176
第二节 新时期情报工作的转变与拓展	179
【辅文】系年要录(公元前3世纪前后—2020年)	191

第四篇 化工教育	207
第十四章 近代化工教育	208
第一节 从晚清到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化工教育	208
第二节 杏坛师表	210

第十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高等教育	214
第一节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与建设	214
第二节 重点化工高等院校	215
第三节 代表性高等院校的化工院系	219
第四节 与化工专业有关的国家重点学科	230
第五节 教育精英	231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中专与技工教育	235
第一节 化工中等专业教育	235
第二节 化工技工教育	236

第十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职工教育	237
第一节 职工文化与技术教育	237
第二节 管理干部教育	238
第三节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教育	239
第四节 职工高、中等教育	239
【辅文】系年要录(1862—1998年)	240

第五篇 化工社团	251
第十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化工社团	252
第一节 晚清时期成立的社团	252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成立的社团	254

第十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化工社团	262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学会活动	26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崛起的行业协会	265
【辅文】系年要录(1876—2018年)	296

附录 中国化工系统部级科技奖励项目名录(1984—2004年)	304

参考文献	364

参考资料	370

后记	372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