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红外喷动床干燥技术及应用

红外喷动床干燥技术及应用

  • 作者
  • 段续、李琳琳 著

红外辐射干燥技术具有干燥时间短、物料加热均匀、温度易于控制、热效率高、能源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结构紧凑的物料的干燥加工。著者团队提出以红外辐射加热和喷动床干燥为基础设计新的组合干燥技术,以有效改善单一红外辐射干燥方法的不足与缺陷。 本书主要介绍红外喷动床干燥机的设计与模拟计算,通过干燥怀山药、玫瑰花、鲜花生和香菇等具体的工艺实例,详细介绍了相关...


  • ¥98.00

ISBN: 978-7-122-40850-1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2-05-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40850-1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2-05-01

装帧:平

页数:174

编辑推荐

民以食为天。食品干燥技术对于食品的储藏和保鲜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即节能又高效的干燥新鲜食材是食品加工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热点。本书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红外喷动床设备的设计和工艺参数的选取,并对相关参数对于干燥效率和营养成分保留的影响做了详尽分析。

图书前言

红外辐射干燥技术具有干燥时间短、温度易于控制、热效率高、能源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结构紧凑的物料的干燥加工。然而,红外辐射干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大规模食品干制生产过程中,红外射线往往只能对物料一面进行加热,在实际生产当中,需要不时翻动,或者多层分批干燥,干燥过程中均匀性有待提高。因此,著者团队提出以红外辐射加热和喷动床干燥为基础设计新的组合干燥技术,以有效改善单一红外辐射干燥方法的不足与缺陷。
本书著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产品干燥技术的研究,近年来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果蔬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2017YFD0400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怀山药多相态微波干燥质构形成机制 32172352”、“河南省引进国外智力专项HNGD2021040”等相关研究内容都与电磁波辐射干燥相关,本书正是这些阶段性成果的初步总结,着重反映著者团队的研究成果,供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食品干燥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注重学科交叉和技术的前瞻性探索,既属于食品加工技术范畴,又涉及工程技术领域,坚持科学研究与推广普及二者有机融合,在内容上充分考虑技术的前沿性,同时兼顾生产实际。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5个部分:红外喷动床干燥机的模拟和设计;红外喷动床干燥怀山药;红外喷动床干燥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带壳鲜花生;红外喷动床干燥香菇。段续负责撰写本书第1章,李琳琳负责撰写第2章到第6章,全书由段续统稿,河南科技大学的硕士生朱凯阳、徐一铭、侯志昀、周四晴、张萌、马立等承担了大量的基础试验工作。在此,对于所有参与、支持、资助出版此书的个人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书介绍的内容多数属于著者近年来的科研成果,且正处于深入研发的阶段,而著者水平有限,因此书中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和有关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著者
2021年12月

作者简介

段续,男,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获博士学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一直从事农产品加工与保鲜技术的研究,在农产品高品质干燥技术、功能食品微胶囊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主持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参与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56篇。目前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应邀担任10余个国际SCI刊物的审稿人。

精彩书摘

红外辐射干燥技术具有干燥时间短、物料加热均匀、温度易于控制、热效率高、能源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结构紧凑的物料的干燥加工。著者团队提出以红外辐射加热和喷动床干燥为基础设计新的组合干燥技术,以有效改善单一红外辐射干燥方法的不足与缺陷。
本书主要介绍红外喷动床干燥机的设计与模拟计算,通过干燥怀山药、玫瑰花、鲜花生和香菇等具体的工艺实例,详细介绍了相关工艺的设计过程和参数选择,并简要分析了营养成分与工艺参数的关系。
本书适宜从事食品干燥以及相关设备开发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红外辐射干燥技术概述 1
1.1.1 红外辐射干燥技术原理与特点 1
1.1.2 红外辐射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 2
1.2 喷动床干燥技术概述 3
1.2.1 喷动床干燥技术原理与特点 3
1.2.2 喷动床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4
1.3 基于红外辐射、喷动床的联合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4
1.4 红外喷动床联合干燥技术概述 5
1.4.1 红外喷动床联合干燥技术原理 6
1.4.2 红外喷动床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6
参考文献 7

第2章 红外喷动床干燥机的模拟及设计8
2.1 喷动床干燥机的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8
2.1.1 红外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模拟模型建立 8
2.1.2 锥体角度对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 15
2.1.3 圆柱直径对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 23
2.2 红外喷动床干燥机的设计 30
2.2.1 实验装置设计与研发 30
2.2.2 系统设计与仪器选型 31
2.2.3 小结 34
2.3 红外喷动床干燥机的干燥性能试验 34
2.3.1 试验设计 34
2.3.2 干燥性能评估与分析 36
2.3.3 小结 39
参考文献 39

第3章 红外喷动床干燥怀山药休闲食品40
3.1 怀山药休闲食品开发现状 40
3.2 益生菌浸渍怀山药休闲食品概述 41
3.3 益生菌浸渍怀山药休闲食品的制备方法 41
3.3.1 富集技术 42
3.3.2 山药干燥加工概况 43
3.4 山药浸渍益生菌工艺优化 44
3.4.1 试验方法 45
3.4.2 真空浸渍工艺参数对怀山药富集益生菌总数影响 47
3.4.3 真空浸渍工艺参数对怀山药物性指标影响 50
3.4.4 不同真空浸渍工艺参数下怀山药富集益生菌附着微观情况 53
3.4.5 怀山药富集益生菌真空浸渍工艺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3.4.6 小结 58
3.5 浸渍益生菌怀山药的红外喷动床干燥特性及活性变化 59
3.5.1 试验方法 59
3.5.2 指标测定 61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参考文献 70

第4章 红外喷动床干燥玫瑰花制品73
4.1 玫瑰花制品研究现状 73
4.2 玫瑰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74
4.3 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特性及品质 75
4.3.1 试验方法 75
4.3.2 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特性 78
4.3.3 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动力学 81
4.3.4 玫瑰花瓣品质特性 82
4.3.5 微观结构 85
4.3.6 小结 86
4.4 基于生物活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变化的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工艺优化 87
4.4.1 试验方法 87
4.4.2 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过程中生物活性成分分析 89
4.4.3 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行为 90
4.4.4 小结 96
4.5 玫瑰花瓣红外喷动床干燥均匀性评价 96
4.5.1 试验方法 97
4.5.2 干燥时间和品质特性的对比 99
4.5.3 干燥均匀性分析 100
4.5.4 微观结构 102
4.5.5 挥发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103
4.5.6 小结 107
参考文献 107

第5章 红外喷动床干燥带壳鲜花生109
5.1 中国花生产业现状概述 109
5.2 花生加工现状概述 110
5.3 现阶段花生干燥方法概述 111
5.4 带壳鲜花生红外喷动床干燥 113
5.4.1 试验方法 113
5.4.2 带壳鲜花生红外喷动床干燥品质研究 116
5.4.3 带壳鲜花生红外喷动床干燥的工艺优化及节能 122
5.4.4 小结 126
参考文献 127

第6章 红外喷动床干燥香菇129
6.1 香菇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129
6.2 香菇干燥风味物质研究现状 130
6.3 香菇红外喷动床干燥特性及品质变化 130
6.3.1 试验方法 131
6.3.2 不同出风风速及风温条件下的干燥曲线及干燥速率曲线 134
6.3.3 香菇红外喷动床干燥过程模拟 135
6.3.4 不同干燥条件对香菇色泽的影响 137
6.3.5 不同干燥条件对香菇能耗的影响 137
6.3.6 不同干燥条件对香菇粗多糖含量的影响 138
6.3.7 不同干燥条件对香菇微观结构的影响 139
6.3.8 不同干燥条件对香菇微收缩率和复水比的影响 139
6.3.9 不同干燥条件对香菇质构特性的影响 140
6.3.10 小结 141
6.4 香菇红外喷动床干燥过程中的风味变化 141
6.4.1 试验方法 142
6.4.2 干燥过程中可溶性糖和糖醇的变化 143
6.4.3 干燥过程中呈味核苷酸的变化 146
6.4.4 干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148
6.4.5 干燥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155
6.4.6 等效鲜味浓度(EUC)的变化 158
6.4.7 小结 159
6.5 香菇红外喷动床干燥过程中的综合优化 159
6.5.1 试验方法 159
6.5.2 前期风温对香菇品质的影响 161
6.5.3 后期风温对香菇品质的影响 163
6.5.4 转换点含水率对香菇品质的影响 165
6.5.5 响应面优化设计 168
6.5.6 小结 171
参考文献 172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