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环境监测技术(李弘)(第二版)

环境监测技术(李弘)(第二版)

  • 作者
  • 李弘 主编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环境标准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突出环境监测的特点,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调实践,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配合教材内容选编了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本书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教材,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类及其他专业的教学用书,或作为环境保护科技人员、管理干部、环保职工培训教材...


  • ¥46.00

ISBN: 978-7-122-18225-8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23-10-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18225-8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3-10-01

装帧:平

页数:279

图书前言

本书第一版于2002年7月出版,在此期间,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推进,相当一部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等基本文件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第一版中所引用的环境标准已严重滞后于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部分内容中的数据也已过时。为此,有必要对原教材进行修订、补充。
本书保持了第一版教材的基本结构与风格,最主要的修订内容包括:(1)重点关注了各章内容中所涉及的现行国家环境标准,将第一版教材中已失效的旧标准一律换用最新国家标准(名称及标准号),并对第一版教材中引用的相关图表、数据进行了更新和规范;(2)对第一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知识窗)进行了大量更新,凡涉及污染物排放量、人口数量等内容均采用近年的资料及数据,特别是对有关PM25的知识进行了补充;(3)教材附录部分的图表,全部更换为最新国家标准中的图表。
本书由李弘主编,其中李弘编写绪论和第一章,王炳强编写第二章,李志富编写第三、四、五章,黄艳杰编写第六、七章,杨小林编写第八章。本教材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热情支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朱建梅副教授,以及许宁、陈炳和、黄一石、薛叙明、丁敬敏、徐忠娟对本教材的修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李耀中副教授对修订稿进行了审阅,在此谨向上述单位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写者学识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及专家不吝赐教。

李 弘 2013年4月

第一版前言
当今世界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对于今天的人类十分重要,而且它还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她的繁荣与富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问题的良好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几十年来,世界环境科学发展十分迅速,环境监测的内容、方法、规范、标准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现代化的自动检测设备、大型水污染治理设备已得到长足发展并已广泛投入使用,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协同行动日益加强。特别是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使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也对我国今后环境保护工作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环保教学的需要,根据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全国10多所学校的教师编写了这套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环境保护专业系列教材。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本教材依据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内容上注重结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现有技术水平,注意介绍和反映国内外最新技术和科技成果,力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使教材能够适应三年制中职教育的生源特点,本教材在写作文体上力求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并配有大量插图和阅读材料。每章前后,分别设置了学习指南和本章小结,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监测实验安排在有关各章的后面,使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教材的教学时数为120~150学时(包括实验)。书中打*号的章节和实验为选学内容。
本教材由李弘主编及编写绪论和第一章,王炳强编写第二章,李志富编写第三、四、五章,黄艳杰编写第六、七章,杨小林编写第八章。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化工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沈永祥、许宁、陈炳和、黄一石、李耀中、薛叙明、徐忠娟等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常州化工学校的黄一石老师亲自起草了编写大纲,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的蒋菊英同志审阅全部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书稿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大量国内高校的相关教材及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列于书后)。在此谨向原作者及上述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的错误与不足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2002年2月28日

精彩书摘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环境标准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突出环境监测的特点,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调实践,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配合教材内容选编了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本书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教材,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类及其他专业的教学用书,或作为环境保护科技人员、管理干部、环保职工培训教材及参考书。

目录

绪论1
01环境监测1
011环境监测的概念1
012环境监测的目的1
013环境监测的分类2
014环境监测的原则和要求2
015环境监测技术3
02环境标准简介4
021环境质量标准5
022污染物排放标准6
03环境监测学习指南7
1.水体监测9
11概述9
111水体和水体污染9
112水质和水质标准10
113水质监测的目的和项目12
1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7
12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定17
122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定20
123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21
1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22
131水样的采集23
132流量的测定27
133水样的运输和保存29
134水样的预处理30
14水体物理性质的测定33
141水温的监测33
142色度的测定33
143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34
144浊度的测定34
145电导率的测定35
146透明度的测定35
15水中无机物的测定36
151金属化合物的测定37
152非金属元素无机物的测定41
16水中有机化合物的测定48
161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48
162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48
163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49
164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的测定51
165挥发酚的测定52
*166矿物油类测定52
17水质污染的生物监测53
171概述53
172生物群落法54
173细菌学检验法56
18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57
181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项目和方法58
182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58
183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的仪器和装置59
19实验64
191水样的采集、色度的测定64
192浊度的测定66
193六价铬的测定67
194砷的测定70
*195汞的测定72
196亚硝酸盐氮的测定75
197氨氮的测定77
198COD的测定79
*199BOD的测定81
1910酚的测定85
1911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87
*1912污水中油的测定89
2.大气和废气监测93
21大气和空气污染93
211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93
212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形式94
213大气污染源96
214大气污染与大气扩散96
2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98
221基础资料的收集98
222监测项目的确定99
223采样点的布设100
224采样时间和频率102
23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104
231采样方法104
232采样仪器108
233采样效率及评价110
234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气体体积计算111
235采样记录112
24污染源监测114
241固定污染源监测114
242流动污染源监测120
25空气污染物的测定123
251粒子状污染物的测定123
252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125
26空气污染生物监测法135
261概述135
262植物受害过程监测依据136
263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及受害症状136
264空气污染监测方法138
27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140
271监测项目140
272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141
273空气污染自动监测仪器145
28实验151
281TSP的测定(小流量采样)151
282烟道尘的测定152
*283降尘的测定153
*284汽车尾气中NOx的测定154
285SO2的测定156
286氮氧化物的测定158
287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159
3噪声监测163
31噪声及声学基础163
311噪声的定义163
312噪声的分类和来源163
313噪声的特征164
314噪声的频率、波长和声速165
315噪声的物理量度166
32噪声的主观评价及评价参数172
321主观评价172
322噪声的评价参数174
33噪声测量仪器与噪声监测176
331声级计176
332其他噪声测量仪器179
333噪声的监测179
34环境噪声监测实验184
*4固体废物监测188
41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及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88
411固体废物的概念188
412固体废物的种类、特性和危害188
413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191
42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195
421水分的测定195
422pH值的测定195
423总汞的测定196
424铬的测定197
425氰化物的测定199
426固体废物遇水反应性试验201
427固体废物渗漏模拟试验201
428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202
5土壤污染监测204
51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特点204
511土壤的组成204
512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204
513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危害206
52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09
521监测项目209
522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209
523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11
53实验:土壤中铜的测定215
6生物污染监测219
6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219
611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219
612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219
62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220
621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220
622生物样品的预处理224
63生物样品监测方法227
631光谱分析法227
632色谱分析法227
633测定实例227
7放射性污染监测230
71基本概念230
711放射性及其来源230
71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231
713放射性污染度量单位232
714放射性监测对象和内容234
72放射性监测方法234
721放射性监测仪器234
722放射性监测方法237
8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243
81数据处理和结果的表述243
811误差与偏差243
81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245
813可疑数据的取舍246
814回归分析法在工作曲线上的应用249
815测定结果的表述251
816监测结果的统计检验251
82实验室质量保证255
821名词解释255
822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图256
83环境标准物质261
831环境标准物质及分类261
832标准物质的制备263
84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263
841质量保证检查单263
842环境质量图265
附录272
附录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272
附录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274
附录3水样常用保存技术276
参考文献279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