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中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作者
  • 李峰、李心颖、钱耀军 编著

本书对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影响中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重要因素:经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本文依据先进的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对工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评价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使用该指标体系...


  • ¥25.00

ISBN: 978-7-122-07032-6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0-01-18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07032-6

语种:中文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0-01-18

装帧:平装

页数:162

图书前言

  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健康富强的必由之路。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的所有国家共60个,总人口为7亿多,占世界人口的11%。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我国要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许多从未有过的问题,如资源匮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恶化问题、能源紧缺问题等。因此,中国要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不能走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为代价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因为整个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体系难以支撑。从我国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方向看,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综合吸取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高度,始终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为主线,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综合与抽象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对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本文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从工业经济发展进程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研究中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命题的背景和意义;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并对未来区域工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展望,明确了研究框架,为下文的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第二章讨论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钱纳里工业发展模式理论、刘易斯的产业结构理论、霍夫曼工业化阶段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理论等。
  第三章分析研究了影响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主要因素:经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经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等要素的投入和组合的动态过程,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它的进程取决于哪种要素居于主导地位。正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要素的不断深化,才推动了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对五大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定量分析,揭示了五大因素对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结果。
  第四章是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设计出由经济发展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容量能力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使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各个省区逐个进行评价。首先通过查阅《中国工业经济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4年)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对其进行四年算术平均,以消除个别年份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获得用于评价我国区域工业发展的原始数据矩阵,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影响,从而获得无量纲化矩阵。然后用层次分析法定权重,建立模糊矩阵进行检验,得出类与类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接着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具体评价,根据因子得分,将我国各省份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分析得出各省份资源禀赋、政府服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完善程度、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是造成各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探索了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其包括四个环节,即目标层面、中心层面、基本层面和调控保障层面。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2050 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指明了目标。在区域层次上,应根据经济发展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工业发展目标,使工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在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政府宏观调控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环节;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环节。这四个环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区域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模式。提出了运用该模式的五个基本原则。并以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五种典型模式,即长三角地区发展模式——集群分工型、中关村模式——技术驱动型、西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推动型,东北地区模式——产业改造型,中部地区模式——崛起型来加以比较分析,得出三个结论:各区域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区域工业发展必须有利于区域分工。
  第六章综合运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和探讨。本章分析了湖北省工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并对影响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区域集聚、产业集群模式;产业链式发展模式;遵循循环经济,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开发并举的模式。并提出了实现的路径:扬长避短,走全球化视野下的比较优势之路;走改造工业结构之路,顺应信息化要求,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发展之路;深化体制改革,走市场化引导、城镇化推动之路;继续夯实基础产业,走基础设施直接辐射带动之路;走主导产业培育、引导之路等,最后,基于湖北省区域工业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实现湖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和展望。在广泛研究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文献,汲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认真地学习、观察、思考和研究,力求做深、做细并有所创新。
  本文创新之处如下。
  ① 本文构建了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设计出了由经济发展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容量能力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使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各个省区逐个进行评价,结合长三角、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计算和分析五大影响因素与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方法综合运用了经济学、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② 当前,中国各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正日益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这一“瓶颈”,如何在这一约束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当前研究的迫切性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特定的地区进行这一研究,对该地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③ 本文探索了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其包括四个环节,即目标层面、中心层面、基本层面和调控保障层面。并结合湖北省工业的发展过程,对影响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路径及对策建议。
  为了科学解决中国区域均衡和谐共同发展的问题,我国迫切需要对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作系统分析和研究。未来的工业发展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工业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在总量规模和品种的丰富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
  ② 储量、投资、产能(包括运输能力)、价格(机制和承受力)是工业资源问题的四个基本层面,其中,不同资源产品的价格特征及其资源供求是核心问题。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所面临的工业资源短缺性危机,一是价格问题,二是产出和投资问题,三是自然储量问题。
  ③ 对于工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权衡,必须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过程,而且是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竞争力决定着生存、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可行标准。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受到海口经济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10月

精彩书摘

  本书对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影响中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重要因素:经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本文依据先进的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对工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评价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使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各个省区逐个进行评价;以各指标的标准值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五种典型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集群分工型模式、技术驱动型模式、资源推动型模式、产业改造型模式、崛起战略型模式。同时提出了运用这些模式的五项基本原则,并运用以上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展开实证分析,最后针对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书可供区域经济、区域工业、规划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者、高校学生和相关行政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
一、选题的背景1
二、选题的意义2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5
一、国外研究现状5
二、国内研究现状9
第三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展望13
一、研究内容13
二、研究方法15
第二章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基础理论17
第一节工业发展模式理论17
第二节产业结构理论19
第三节工业化阶段理论21
一、霍夫曼的理论21
二、钱纳里的理论22
第四节区域经济理论22
第五节产业集聚理论26
第六节循环经济理论30
一、循环经济的原则30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31
三、清洁生产32
第七节工业生态理论34
本章小结40
第三章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41
第一节经济对区域工业发展进程的影响41
一、资本对区域工业发展进程的影响41
二、经济制度对区域工业发展进程的影响46
三、消费需求升级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级化进程48
四、生产能力的空间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剧,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凸显50
五、市场化条件下区域分工、合作机制、经济联动等都得到不断加强50
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自有加工制造能力,实现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0
七、市场竞争不断与国际接轨,企业素质面临全方位的挑战与考验51
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城市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53
第二节技术进步对区域工业发展进程的影响53
第三节人力资源对区域工业发展进程的影响56
第四节自然资源对区域工业发展进程的影响59
第五节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进程的影响65
本章小结68
第四章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与应用69
第一节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9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69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70
三、指标体系的组成74
第二节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方法76
一、进行数据整理76
二、层次分析法定权重的过程77
三、建立模糊相似矩阵进行检验79
第三节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具体评价79
本章小结85
第五章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86
第一节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86
第二节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运用的原则88
一、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并重89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89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重90
四、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90
五、工业发展与信息化相结合91
第三节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比较研究92
一、长三角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集群分工型92
二、中关村模式——技术驱动型99
三、西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推动型104
四、东北模式——产业再造型106
五、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模式118
六、五种模式的比较研究124
本章小结129
第六章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131
第一节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基础131
第二节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32
第三节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及存在的问题139
第四节湖北省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环境竞争力分析141
一、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142
二、评价结果和分析144
第五节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路径147
一、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147
二、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路径148
第六节湖北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151
本章小结155
第七章总结与研究展望156
参考文献159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