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安全文化学(第2版)

安全文化学(第2版)

  • 作者
  • 王秉、吴超 著

安全文化学不同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和文化学交融而成的安全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对它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安全文化学》(第2版)是介绍和研究安全文化学的专著,涵盖安全文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实践基础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共分10章,具体包括:绪论、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安全文化学原理、安全...


  • ¥79.00

ISBN: 978-7-122-36995-6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21-01-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6995-6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1-01-01

装帧:平

页数:351

图书前言

前言
当广大读者看到《安全文化学》(第2版)时,肯定不禁会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再版修订《安全文化学》呢?
首先,目前,安全类专业人才(包括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各类安全管理、监管人才)培养亟需学习“安全文化学”课程,高校安全类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或领域(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管理类与社会科学类专业)具有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的迫切需要,亟需出版一本“安全文化学”课程的配套教材,来支撑和推动该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为什么需要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这主要是因为:
(1)安全文化是不可取代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安全策略,是安全工作的长远之计;(2)建设、传播和弘扬安全文化,需要学习安全文化学;(3)安全文化学的实践具有普适性(安全文化学的实践可涵盖一切安全研究与应用领域),满足高校开设课程对宽度的要求;(4)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475—2009)将安全文化学(代码6202160,隶属于二级学科安全社会科学)列为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一个三级学科】;(5)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是促进安全文化研究、实践、发展与繁荣之需,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安全人才之需。
总之,“安全文化学”是一门非常值得高校安全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开设与学习的课程,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亟需安全文化学引领,亟需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培养高素质的安全文化人才来推动和支撑安全文化发展。而开设一门新课程,必须有一部合适的配套教材。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安全文化类图书,但都不是从学科高度和教材的定位去撰写的,特别是缺乏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原理、学科体系等,而这恰恰是作为教材不可缺少的。其实,在著者开展安全文化学研究之初,就思考“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问题,也曾专门撰写发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研究》(刊载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4):32-38)的研究论文,探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的架构设计。在本书第1版写作初期,著者就把它同时定位为一本专著和教材来撰写。后来著者发现,由于内容的繁杂及一些理论尚未成熟,本书第1版作为教材有点欠妥,故先把它主要定位为一本专著来撰写。但是,本书第1版作为基于学科高度的首部“安全文化学”的专著,具有成为“安全文化学”课程配套教材基础和优势,相信通过修订升级,能够成为一本适用而优秀的“安全文化学”课程的配套教材。
其次,随着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针对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在本书第1版内容基础上,著者近年来又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和思考,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一些最新研究和思考成果亟待体现和融入本书,以期更新本书内容,进一步支撑和彰显本书的前沿性。
最后,一些外界支持给予了我们决心、力量和鼓舞来修订、完善和升级本书。本书自2017年第1版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特别支持和厚爱,仅一年多时间,本书就已经售罄。在此期间,一些高校安全类专业也将本书选为安全文化学相关课程的配套教材。与此同时,我们申报的题为“‘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研究”项目获得了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立足于“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要求,以及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需要,本次对《安全文化学》的主要修订内容是:(1)结合教学需要,在每章开端增加了“本章导读”模块,在每章末增加了“思考题”模块;(2)作为教材,为了便于阅读,再加之本书核心内容基本是著者的系列安全文化学研究论文的集合,本次修订简化了参考文献,并将参考文献标注在每章末,方便读者学习查阅;(3)调整和优化了各章节的结构,删减或合并了部分内容;(4)更新、完善和丰富了关于安全文化学已有研究方面的回顾与评述、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等方面的内容;(5)增加了安全文化学的科学发展模式(第2章2.6节)、经典论著中的安全文化拾萃(第3章3.5.3节)、安全伦理道德基础原理(第6章6.9节)、组织安全文化识别(第9章9.9节)、安全文化标准建设(第9章9.10节)、企业家安全文化(第10章10.2.3节)、企业安全文化手册编制(第10章10.2.3节)、政府安全文化(第10章10.4节)与应急文化(第10章10.5节)等内容,本书内容体系结构见第一版前言中的图1。
说句心里话,自2015年以来,在安全文化学研究和安全文化传播推广方面,著者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本书第1版及修订再版是著者多年的安全文化学研究与思考的结晶,绝非拼凑之作。在未来,我们会继续耕耘安全文化学领域,努力把“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开设、推广和教学做成一项事业。著者相信,新修订的《安全文化学》将是一本适用而优秀的“安全文化学”课程配套教材,将能够很好地为“安全文化学”课程教学和安全文化人才培养服务,将会得到广大师生和安全文化学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喜爱。当然,由于著者水平与精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甚至疏漏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本书出版得到了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的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1901187020;项目名称:《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的资助,得到了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孙元上先生的支持和指导,在此特别感谢!希望就本书以及“安全文化学”课程与本书著者交流的读者。可通过邮件safe boy@ csu.edu.cn联系本书作者王秉。

王秉 吴超
2020年5月于中南大学



第一版前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与事故灾难休戚相伴的过程,人类崛起的历程是一个与灾难事故斗争的坎坷历程。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事故灾难真可谓是随时出现、随处发生、如影相随。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各类安全问题更是此起彼伏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当我们翻开报纸、浏览新闻网页或收看电视节目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故灾难竟然几乎每天都有发生。因此,当谈起安全的重要性时,说“安全超越一切之上,在任何时候它都要有绝对的优先权”是绝不为过的。最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安全理念与认识已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践行。
但是,你知道上述安全理念与认识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认同与践行的根本原因吗?毋庸置疑,这主要是得益于近数年来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大力建设、弘扬和研究。在这里,也给出开篇问题的答案:事故灾难难免会发生,但拥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必能使生命多几分呵护,必能使生命免遭无数次因事故灾难而造成的“创伤”。说起安全文化,固然无所不在,古今皆有,东西方皆有,人人皆有。但当提及现代意义上和学术讨论中的“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文化学”时,都还极为年轻。
——“安全文化”一词也许你已听过不止一次了。因为,在安全科学领域,安全文化不再是一股涓涓细流,它早已呈现出大江的磅礴之势。但是,你曾听过“安全文化学”吗?你曾系统学习过“安全文化学”吗?若尚无,你是否已经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安全文化学作为研究安全精神养料,探索积极安全人性,追求卓越安全价值,把握安全哲学理性,揭示安全管控之道,阐释安全教育取向,塑造理性安全认识,修炼安全良习美德,凝重安全责任担当,展示安全知识技能,体现安全事业之美的艺术,理应成为我们安全同仁,乃至所有智者的必修课。
——学习安全文化学,可让你爱上一门研究安全文化的学问;可让你拥有一把理解安全文化的钥匙;可让你掌握一套研究安全文化的方法;可让你打开一组审视安全文化的视角;它可让你解开一团建设安全文化的疑惑;可让你明白一簇弘扬安全文化的价值。安全文化学真是一门非常值得你学习的崭新学科,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亟需安全文化学的引领。
——研习研讨安全文化,补充补给安全营养;品读品论安全文化,谱写谱纪安全华章;促建促生安全文化,筑牢筑强安全防线;传承传播安全文化,承领承载安全发展。
目前,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更是由政界、学界逐步深入至全社会。安全文化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安全科技工程学界,诸多学科领域均已开始涉猎和关注。从领域范围来看,它更是渗透得极其广泛,无孔不入。当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安全少灾寄希望于安全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时,这本应是大好事,但也使大多真正研究安全文化者倍感责任之重,压力之大,反倒一时不知该如何谈论和研究安全文化——这就叫做“安全时势”比人强,它也是一种安全文化现象。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及代码》(GB/T 13745—2009)正式列入“安全文化学”条目。从学术角度来讲,从“安全文化”到“安全文化学”绝非仅为一字之差,而是安全文化研究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形象地讲,“安全文化学”应是安全文化大洪流中的大动脉,是安全文化交响曲中的名乐章!
开展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基础理论研究并非易事。在写作初期,著者把它同时定位为一本专著和教材来撰写,提出“夯基础,传精髓,展全貌,教方法,激思维,拓视阈,拔高度,接实际,顺思路,提问题,解迷窍,促发展”36字撰写要领,也曾专门撰写发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研究》(刊载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13 (4) :32-38)的研究论文,探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的架构设计。但在书稿有了雏形时,著者发现,由于内容的繁杂及一些理论尚未成熟,本书作为教材实在有点欠妥。因此,先把它主要定位为一本专著来撰写。当然,也不妨尝试把它作为一本安全文化学教材来使用。本书内容体系结构见图1。本书力求突出以下8个主要特点。
第一,系统性强。本书是一本系统地阐释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的著作,它从安全文化概念开始,对安全文化学的形成发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原理、学科分支、外延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展示,是目前学术界最关心、也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全面的安全文化学理论的展示。此外,本书亦系统地探讨了安全文化学实践基础与实践典例。
第二,理论性强。本书的中心内容是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对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基本问题、主要学科分支、外延及基础性原理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和论述,做到问题有出处,说明有理由,讨论有结果;同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还可指导现实中具体的安全文化实践。
第三,基础性强。本书旨在阐明安全文化学的研究与发展的根基,即基础性问题、学科体系架构、学科基础性原理、研究方法论及实践应用基础。因此,本书具有极强的基础性。
第四,针对性强。本书对于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安全文化大建设、快发展与广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从理论角度理清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学科体系架构与学科基础性原理;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掌握研究认识与建设安全文化,以及开展安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第五,学科性强。本书一开始就立足于学科建设高度,来开展安全文化相关研究和探讨。故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的探讨。因此,它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均具有较强的学科性。
第六,前沿性强。作为以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的一本著作,必须在诸多安全文化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和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吸纳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可行的创新性研究。
第七,实践性强。本书是基于已有的大量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总结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而成的,且本书详细探讨了安全文化学实践基础与实践典例,故其也不失有较强的实践性。
第八,严谨性强。为增强本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本书主要是融著者近年来已发表和未发表的30多篇安全文化学研究论文和成果而形成的,特别是著者曾专门撰写和发表论文来探讨本书的整体框架。从这一角度来讲,它具有较强的严谨性。
看到努力已久的心血终于著成书,著者自然有一种收获的喜悦,这是一种非文字工作者难以了解的体验。需说明的是,本书凝结了我们多年思考的结晶,绝非拼凑之作。但由于是首部以“安全文化学”命名的著作,以及时间仓促,资料占有不全,有些问题尚未组织充分讨论,特别是著者心得、水平与精力的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最后,著者衷心感谢在本书的撰写中提过许多宝贵建议的朋友们和书中引用的相关文献的作者们,向国内外诸多安全文化研究前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本书的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534008)的资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王秉,吴超
2017年5月于中南大学 

作者简介

吴超,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12月开始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教授,曾在瑞典、美国的3所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一直从事安全与环保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获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60多篇被EI、SCI收录

精彩书摘

安全文化学不同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和文化学交融而成的安全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对它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安全文化学》(第2版)是介绍和研究安全文化学的专著,涵盖安全文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实践基础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共分10章,具体包括:绪论、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安全文化学原理、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安全文化学的外延、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
《安全文化学》(第2版)结构科学严谨,内容翔实丰富。可供从事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的人员阅读,可作为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者和安全文化学研究爱好者参阅。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文化与文化学1
1.2安全与安全科学8
1.3安全文化定义的理论与方法13
1.4安全文化的重要性20
1.5安全文化学的内涵与学科体系21
参考文献28

第2章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0
2.1安全氛围概念的起源31
2.2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32
2.3安全文化学研究的阶段33
2.4安全文化学研究回顾与评述38
2.5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历程46
2.6安全文化学的科学发展模式54
参考文献57

第3章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60
3.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机理61
3.2安全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变革64
3.3安全文化的累积与创新66
3.4中国传统安全文化解读67
3.5探寻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72
参考文献103

第4章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105
4.1安全文化的特点105
4.2安全文化的功能108
4.3安全文化的类型110
4.4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112
4.5安全文化符号系统121
参考文献127

第5章安全文化学方法论128
5.1方法论概述128
5.2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定义及内涵130
5.3安全文化学的研究进路及原则130
5.4安全文化学的主要研究程式132
5.5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137
参考文献138

第6章安全文化学原理139
6.1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140
6.2安全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原理148
6.3“6-5-2-4”安全文化生成理论152
6.4安全文化建设原理157
6.5安全文化场原理163
6.6安全文化宣教原理165
6.7安全文化认同原理172
6.8情感安全文化的作用原理178
6.9安全伦理道德基础原理182
参考文献189

第7章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191
7.1安全文化符号学192
7.2安全民俗文化学198
7.3比较安全文化学205
7.4安全文化心理学213
7.5安全文化史学219
参考文献226

第8章安全文化学的外延228
8.1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学科229
8.2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社会学230
8.3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经济学232
8.4安全文化学与安全教育学233
8.5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管理学235
8.6安全文化学与安全人性学238
8.7安全文化学与安全伦理学240
8.8安全文化学与安全法学242
8.9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心理学244
8.10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史学246
8.11安全文化学与其他安全学科分支247
参考文献249

第9章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250
9.1典型的安全文化关联理论251
9.2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258
9.3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方法264
9.4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基础性问题266
9.5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机理与方法论270
9.6基于安全标语的组织安全文化建设273
9.7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基础性问题280
9.8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方法论285
9.9组织安全文化识别287
9.10安全文化标准建设292
参考文献299

第10章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300
10.1家庭安全文化300
10.2企业安全文化307
10.3公共安全文化311
10.4政府安全文化318
10.5应急文化326
10.6安全文化产业330
10.7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安全文化建设338
10.8“互联网+”背景下的安全文化建设344
参考文献351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