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聚合物构效关系及油藏适应性评价——以大港油田为例

聚合物构效关系及油藏适应性评价——以大港油田为例

  • 作者
  • 葛党科、张杰、王晓燕、王伟 著

本书从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大港油田油藏特点、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深入调研高浓度聚合物驱和无碱二元复合驱等驱油机理理论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聚合物溶液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聚合物溶液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高浓度聚合物溶液增黏性和渗流特性、高浓度聚合物溶液油藏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等系列关键技术,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现场试验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和理论指导。 本书可作为石油...


  • ¥68.00

ISBN: 978-7-122-37891-0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0-12-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7891-0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0-12-01

装帧:平

页数:176

编辑推荐

从聚合物增黏性、黏弹性、渗流特性和增油效果等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角度考核,开展了聚合物溶液分子构效关系、聚合物增黏性、流变性和黏弹性以及高浓度聚合物溶液渗流特性和驱替效果实验研究。

图书前言

面对老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单井产量不断下滑等日趋复杂的油田开发形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启动重大开发试验项目,目的是解决已开发油田整体提高采收率问题。勘探生产分公司于2010年7月在成都组织召开了“中石油二元驱重大开发试验工作会”,会议确定加快大港油田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进度,总目标是将采收率提高10%~15%。大港油田公司联合多个科研院校,以港西三区为工程依托,历时6年,目的是为环渤海湾地区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开辟一条新的技术途径。该项技术属于三次采油技术前沿,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其中高浓度聚合物驱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特征研究尤为关键。为此本书系统研究了对聚合物溶液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聚合物溶液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高浓度聚合物溶液增黏性和渗流特性、高浓度聚合物溶液油藏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等系列关键技术,这将为现场试验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和理论指导。
在全面总结室内实验研究成果基础上,编著了《聚合物构效关系及油藏适应性评价——以大港油田为例》一书。全书由葛党科、张杰、王晓燕、王伟著。严曦、崔丹丹、程丽晶、苑光宇、庄永涛、柳敏、杨怀军参与了部分撰写筹备工作;承担本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有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的李辉、陈瑜芳、张景春、程海鹰、邢立国、章杨、何松、赵凤祥、殷庆国、杨太伟、梁杰、黄涛、刘文、王海峰、王营营、胡南、韩松;东北石油大学卢祥国对本书进行了审校,在此一并致谢! 
在此,对所有参加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技术研究及支持本书出版的单位和专家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0年9月

作者简介

葛党科,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院长,工程师。1973年生,1997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著作有:《采油采气新工艺、新技术进展(2014)》2015年10月出版,中国石化出版社。《钻采工艺技术与实践》2016年2月出版,中国石化出版社。 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推动了三次采油规模推广专项、井丛场高效建设、地面工程系统深化提效等油田开发重点工程的实施,通过强化方案设计的优化研究、新技术的试验应用、成熟技术的完善配套等,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油田采油、注水、地面集输等关键工艺技术指标持续向好,开发指标明显好转,油田稳产基础进一步夯实。
  

张 杰,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大港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主要从事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和管理工作。
其他作者皆为从事

精彩书摘

本书从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大港油田油藏特点、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深入调研高浓度聚合物驱和无碱二元复合驱等驱油机理理论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聚合物溶液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聚合物溶液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高浓度聚合物溶液增黏性和渗流特性、高浓度聚合物溶液油藏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等系列关键技术,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现场试验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和理论指导。
本书可作为石油开发生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石油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 001
1.1 目标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 / 002
1.1.1 地质特征 / 002
1.1.2 开发现状 / 002
1.2 化学驱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003
1.2.1 聚合物驱技术 / 003
1.2.2 高浓度聚合物驱技术 / 006
1.2.3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 / 008

第2章 聚合物溶液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 / 012
2.1 测试条件 / 013
2.1.1 实验材料 / 013
2.1.2 仪器设备 / 013
2.2 聚合物增黏机制 / 014
2.2.1 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形态 / 014
2.2.2 聚合物视黏度 / 016
2.2.3 聚合物的流变性和黏弹性 / 017
2.2.4 聚合物的抗剪切性 / 019
2.3 聚合物的渗流特性 / 020
2.3.1 传输运移能力 / 020
2.3.2 渗流特性 / 023
2.3.3 采出液性质 / 024
2.4 聚合物类型及驱油效率和驱油效果 / 025
2.4.1 驱油效率 / 025
2.4.2 驱油效果 / 027
2.5 小结 / 029

第3章 聚合物溶液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 / 030
3.1 测试条件 / 031
3.1.1 实验原理 / 031
3.1.2 实验材料 / 031
3.1.3 仪器设备 / 031
3.2 驱油剂渗透率极限及油藏适应性 / 032
3.2.1 聚合物溶液渗透率极限 / 032
3.2.2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渗透率极限 / 037
3.2.3 溶剂水矿化度对二元体系渗透率极限的影响 / 039
3.3 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与岩石孔隙尺寸的匹配关系 / 041
3.3.1 目标油藏典型井储层渗透率纵向分布 / 041
3.3.2 聚合物溶液与目标油藏适应性 / 042
3.3.3 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与岩心孔隙半径中值关系 / 043
3.4 小结 / 046

第4章 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的增黏性和渗流特性 / 047
4.1 测试条件 / 048
4.1.1 实验材料 / 048
4.1.2 仪器设备 / 048
4.2 聚合物的增黏性及影响因素 / 049
4.2.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049
4.2.2 剪切作用的影响 / 049
4.2.3 溶剂水矿化度的影响 / 049
4.3 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影响因素 / 050
4.3.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050
4.3.2 溶剂水矿化度的影响 / 051
4.4 聚合物溶液的本体黏度及影响因素 / 052
4.4.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052
4.4.2 溶剂水矿化度的影响 / 052
4.5 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及影响因素 / 053
4.5.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053
4.5.2 溶剂水矿化度的影响 / 055
4.6 聚合物分子的聚集体尺寸及影响因素 / 057
4.6.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057
4.6.2 溶剂水矿化度的影响 / 058
4.7 油/聚合物溶液间的界面黏度及影响因素 / 059
4.7.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059
4.7.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060
4.7.3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 / 060
4.8 渗流特性 / 062
4.8.1 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 062
4.8.2 动态特征 / 063
4.9 小结 / 064

第5章 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的油藏适应性及影响因素 / 066
5.1 测试条件 / 067
5.1.1 实验材料 / 067
5.1.2 仪器设备 / 067
5.2 黏度比对聚合物驱增油效果的影响(K平均=0.9μm2) / 068
5.2.1 渗透率变异系数VK=0.43时的增油效果 / 068
5.2.2 渗透率变异系数VK=0.59时的增油效果 / 070
5.2.3 渗透率变异系数VK=0.72时的增油效果 / 072
5.2.4 渗透率变异系数对聚合物驱增油效果的影响 / 075
5.3 黏度比对聚合物驱增油效果的影响(VK=0.72) / 078
5.3.1 平均渗透率K平均=0.45μm2时的增油效果 / 078
5.3.2 平均渗透率K平均=1.8μm2时的增油效果 / 080
5.3.3 岩心平均渗透率对聚合物驱增油效果的影响 / 082
5.4 聚合物驱技术经济界限分析 / 085
5.4.1 黏度比与流度比的关系 / 085
5.4.2 聚合物驱技术经济界限分析 / 090
5.5 小结 / 95

第6章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驱油效率及影响因素 / 096
6.1 测试条件 / 097
6.1.1 实验材料 / 097
6.1.2 仪器设备 / 097
6.2 黏度比(μp/μo)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097
6.2.1 原油黏度20mPa?s时,黏度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097
6.2.2 原油黏度40mPa?s时,黏度比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00
6.3 原油黏度和驱油剂类型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105
6.3.1 原油黏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105
6.3.2 驱油剂类型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112
6.4 小结 / 114

第7章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油藏适应性及影响因素 / 115
7.1 测试条件 / 116
7.1.1 实验材料 / 116
7.1.2 仪器设备 / 116
7.2 黏度比(μw/μo)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17
7.2.1 μo=20mPa·s、K平均=0.5μm2时,黏度比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17
7.2.2 μo=20mPa·s、K平均=0.9μm2时,黏度比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20
7.2.3 μo=20mPa·s、K平均=1.3μm2时,黏度比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24
7.2.4 μo=40mPa·s、K平均=0.5μm2时,黏度比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28
7.2.5 μo=40mPa·s、K平均=0.9μm2时,黏度比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32
7.2.6 μo=40mPa·s、K平均=1.3μm2时,黏度比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36
7.2.7 原油黏度的影响 / 140
7.2.8 驱油剂类型与驱油效果 / 141
7.2.9 黏度比与流度比的关系 / 143
7.3 二元复合驱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147
7.3.1 地质模型建立 / 147
7.3.2 药剂费用 / 147
7.3.3 黏度比与二元复合驱技术经济效益关系 / 148
7.4 小结 / 154

第8章 化学驱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洗油效率的主次关系 / 155
8.1 测试条件 / 156
8.1.1 实验材料 / 156
8.1.2 仪器设备 / 156
8.2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增油效果及影响因素 / 156
8.2.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增油效果的影响 / 156
8.2.2 聚合物浓度对聚合物驱增油效果的影响 / 159
8.2.3 聚合物浓度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增油效果的影响 / 161
8.3 化学驱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洗油效率主次关系 / 164
8.3.1 采收率贡献率 / 164
8.3.2 驱油剂组成对采收率贡献率的影响 / 164
8.3.3 岩心渗透率和非均质性对采收率贡献率的影响 / 165
8.3.4 黏度比对二元复合驱采收率贡献率的影响 / 169
8.4 小结 / 170

参考文献 / 171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