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命题规律之应试讲义

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命题规律之应试讲义

  • 作者
  • 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 编

本书严格依据最新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从实战出发,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精解重点、难点,真正做到高频考点精准覆盖,核心考点全面攻略;透过真题研究考点详情,总结每年命题规律,突出重点、考点,让考生精准把握,达到减负式学习;本书设计了更符合考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体例,以及表格归纳、金题直击、解题思路等内容,更方便考生学习理解、记忆。 本书适合报考或...


  • ¥319.00

ISBN: 978-7-122-38402-7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1-06-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8402-7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1-06-01

装帧:平

页数:1454

编辑推荐

1.聚焦考试大纲,精编高频考点 2.直击真题详实,总结命题规律 3.体例重点突出,记忆技巧点睛 4.分册设计,知识点关联,使用更高效

图书前言

据悉,从2017年开始,国家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分数线固定不变,而出题难度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报考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近年来,考生学历和专业水平越发提升,考生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所以考生开始纷纷寻求高效的备考方法和配套的学习资料。但是面对着厚厚的官方教材,很多考生不知从何入手,不知方向、不知考点。对此,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根据《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特点,研发了一套“医考四重奏”系列教辅图书,致力于打造助力医考通关、减负的图书。
“医考四重奏”系列教辅图书中的《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命题规律之应试讲义》(全七册),本书结合老师们多年的培训授课经验,精心研究,打造出的一本考点全面、重点突出、解题思路清晰、高效应试的参考讲义。
一、聚焦考试大纲,精编高频考点
本书严格依据最新考试大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版医学教材和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让本书能够权威、全面、精简、高效。因为历年真题是命题的轨迹,而教材是命题的依据,所以我们在充分研究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精简,让每位考生对考点能够轻松掌握。
二、直击真题详实,总结命题规律
透过真题研究考点详情,并总结每年命题规律,突出重点、考点,让考生精准把握,达到减负式学习。
三、体例重点突出,记忆技巧点睛
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团队在体例设计时,打破了医学教辅类图书的单一性,设计出了更符合考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体例,融合了“考试分值、命题趋势、金题直击”三个重点版块,以及重点标记、表格归纳、解题思路,让整本书极其丰满,满足考生的需要,更方便理解、记忆。
四、分册设计,知识点关联,使用高效
考虑到考生使用的方便性,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团队按照相关学科的关联性,将讲义分为了七册,打造更为精薄的应试讲义,方便考生随身携带、使用更高效。
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本着为考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图书编校流程,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然而,百密总有一疏,金英杰出品图书也并非完美无瑕。广大考生在使用本书过程中,如发现不足或错误之处,欢迎大家及时指正。

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
2020年10月

作者简介

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是医学培训行业的头部企金英杰教育集团下属专业医学教学及研发机构,前身为金英杰学科教研中心,成立于2009年, 经过十年的发展与实践,于2019年6月正式更名为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引进并培专业化、职师资团队,致力于打造标准化、模块的专业教学体系师资培养及产品质控。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设有口腔项目研究院、临床乡村项目研究院、中医中西医项目研究院、护理项目研究院、药学项目研究院等五大项目研究院;各院共下设46个学科教研室,并管理集团教学中心、品控高端事业部直播学院等属部门。五大研究院现有专业师资715人,其中具有十年以上教龄的占60%,五年以上教龄的占20%,传承与创新共融互长。近年来,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围绕医学教育培训,搭建体系师资,研发产品赋能企业出版各类图书教材200多本,研发专业题库数十万道,输出课程达6万多课时,累计培训学员数百万名,并帮助上百万考生取得医学执业资格认证。金英杰医学教育研究院在名师专业化、研发一体化、运营集团化的实践,已成为医学教育培训行业的典范,并将继续以打造行业精品,广育天下良医为己任,推动医学进步,引领教育航向。

精彩书摘

本书严格依据最新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从实战出发,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精解重点、难点,真正做到高频考点精准覆盖,核心考点全面攻略;透过真题研究考点详情,总结每年命题规律,突出重点、考点,让考生精准把握,达到减负式学习;本书设计了更符合考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体例,以及表格归纳、金题直击、解题思路等内容,更方便考生学习理解、记忆。
本书适合报考或即将报考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使用。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经典
中医基础理论/001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 / 001
第一节 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00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助理不考)	001
第三节 整体观念	002
第四节 辨证论治	002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 004
第一节 精气学说的概念	004
第二节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助理不考)	004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 005
第一节 阴阳的概念	005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006
第三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08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 010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概念	0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012
第三节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14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 017

第六单元 五脏 / 018
第一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019
第二节 五脏之间的关系	028
第三节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029

第七单元 六腑 / 030
第一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030
第二节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032

第八单元 奇恒之腑 / 033
第一节 脑	033
第二节 女子胞	034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 035
第一节 精	036
第二节 气	036
第三节 血	039
第四节 津液	041
第五节 神	042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043

第十单元 经络 / 045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04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046
第三节 奇经八脉	048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049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051

第十一单元 体质 / 051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052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助理不考)	052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052

第十二单元 病因 / 053
第一节 六淫	053
第二节 疠气	057
第三节 七情内伤	058
第四节 饮食失宜	059
第五节 劳逸失度	059
第六节 痰饮	060
第七节 瘀血	061

第十三单元 发病 / 062
第一节 发病的基本原理	062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063
第三节 发病类型	064

第十四单元 病机 / 065
第一节 邪正盛衰	065
第二节 阴阳失调	066
第三节 精、气、血失常	068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	070
第五节 内生“五邪”	071
第六节 疾病传变	072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 073
第一节 预防(助理不考)	074
第二节 治则	074

第十六单元 养生与寿夭 / 077
第一节 养生	077
第二节 生命的寿夭	077

中医诊断学/079
第一单元 绪论 / 079
第一节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助理不考)	079
第二节 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079

第二单元 望诊 / 080
第一节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081
第二节 望面色	083
第三节 望形态	086
第四节 望头面五官	087
第五节 望躯体四肢(助理不考)	092
第六节 望皮肤	093
第七节 望排出物	095
第八节 望小儿食指络脉	096

第三单元 望舌 / 098
第一节 舌诊原理与方法	099
第二节 正常舌象	100
第三节 望舌质	100
第四节 望舌苔	108
第五节 舌象综合分析	115

第四单元 闻诊 / 116
第一节 听声音	116
第二节 嗅气味	121

第五单元 问诊 / 122
第一节 问诊内容	123
第二节 问寒热	123
第三节 问汗	125
第四节 问疼痛	126
第五节 问头身胸腹	128
第六节 问耳目	129
第七节 问睡眠	130
第八节 问饮食与口味	130
第九节 问二便	133
第十节 问经带	134

第六单元 脉诊 / 135
第一节 脉诊概说	136
第二节 正常脉象	141
第三节 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141
第四节 相兼脉及真脏脉(助理不考)	143
第五节 诊小儿脉(助理不考)	144
第六节 诊妇人脉(助理不考)	145

第七单元 按诊 / 145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46
第二节 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46
第三节 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149
第四节 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助理不考)	151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 152
第一节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152
第二节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153
第三节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153
第四节 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154
第五节 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	155
第六节 证候鉴别	156

第九单元 病因辨证 / 157
第一节 六淫辨证	157
第二节 情志辨证	160

第十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 161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62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64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165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167

第十一单元 脏腑辨证 / 168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69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71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73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75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76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177
第七节 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	179

第十二单元 六经辨证(助理不考) / 181
第一节 太阳病证	181
第二节 阳明病证	182
第三节 少阳病证	183
第四节 太阴病证	183
第五节 少阴病证	183
第六节 厥阴病证	184
第七节 六经病证的传变	184

第十三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助理不考) / 185
第一节 卫分证	185
第二节 气分证	185
第三节 营分证	186
第四节 血分证	186
第五节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186

第十四单元 三焦辨证(助理不考) / 187
第一节 上焦病证	187
第二节 中焦病证	187
第三节 下焦病证	187
第四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	187

中医经典/189
第一单元 内经 / 189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	189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90
第三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90
第四节 素问·经脉别论	191
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192
第六节 灵枢·本神	193
第七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	193
第八节 素问·举痛论	193
第九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	194
第十节 灵枢·百病始生	195
第十一节 素问·热论	195
第十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195
第十三节 素问·咳论	196
第十四节 素问·痹论	196
第十五节 素问·痿论	197
第十六节 素问·异法方宜论	197
第十七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	197
第十八节 素问·标本病传	198
第十九节 灵枢·决气	198

第二单元 伤寒论 / 199
第一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99
第二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02
第三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04
第四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04
第五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04
第六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06

第三单元 金匮要略 / 207
第一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07
第二节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08
第三节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209
第四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10
第五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10
第六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211
第七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212
第八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13
第九节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13
第十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13
第十一节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14
第十二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14
第十三节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15
第十四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15
第十五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216
第十六节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16
第十七节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17

第四单元 温病学 / 217
第一节 温热论	217
第二节 湿热病篇	221
第三节 温病条辨	223





中药学、方剂学
中药学 / 001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 001
第一节 四气	001
第二节 五味	001
第三节 升降浮沉	002
第四节 归经	003
第五节 毒性	004

第二单元 中药的作用(助理不考) / 004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005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005

第三单元 中药的配伍 / 005
第一节 中药配伍的意义	005
第二节 中药配伍的具体内容	006

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 007
第一节 配伍禁忌	007
第二节 证候禁忌	008
第三节 妊娠用药禁忌	008
第四节 服药饮食禁忌	008

第五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 009
第一节 剂量	009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009

第六单元 解表药 / 011
第一节 概述	011
第二节 发散风寒药	012
第三节 发散风热药	017

第七单元 清热药 / 021
第一节 概述	021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021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025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027
第五节 清热凉血药	031
第六节 清虚热药	033

第八单元 泻下药 / 035
第一节 概述	035
第二节 攻下药	035
第三节 润下药	037
第四节 峻下逐水药	037

第九单元 祛风湿药 / 038
第一节 概述	039
第二节 祛风寒湿药	039
第三节 祛风湿热药	042
第四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043

第十单元 化湿药 / 044
第一节 概述	045
第二节 具体药物	046

第十一单元 利水渗湿药 / 050
第一节 概述	050
第二节 利水消肿药	050
第三节 利尿通淋药	052
第四节 利湿退黄药	054

第十二单元 温里药 / 055
第一节 概述	055
第二节 具体药物	056

第十三单元 理气药 / 059
第一节 概述	059
第二节 具体药物	060

第十四单元 消食药 / 062
第一节 概述	063
第二节 具体药物	063

第十五单元 驱虫药 / 065
第一节 概述	065
第二节 具体药物	065

第十六单元 止血药 / 067
第一节 概述	067
第二节 凉血止血药	068
第三节 化瘀止血药	069
第四节 收敛止血药	070
第五节 温经止血药	072

第十七单元 活血化瘀药 / 073
第一节 概述	073
第二节 活血止痛药	073
第三节 活血调经药	075
第四节 活血疗伤药	078
第五节 破血消癥药	079

第十八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 080
第一节 概述	080
第二节 温化寒痰药	080
第三节 清化热痰药	082
第四节 止咳平喘药	084

第十九单元 安神药 / 087
第一节 概述	087
第二节 重镇安神药	087
第三节 养心安神药	089

第二十单元 平肝息风药 / 090
第一节 概述	091
第二节 平抑肝阳药	091
第三节 息风止痉药	093

第二十一单元 开窍药 / 095
第一节 概述	096
第二节 具体药物	096

第二十二单元 补虚药 / 098
第一节 概述	098
第二节 补气药	098
第三节 补阳药	102
第四节 补血药	105
第五节 补阴药	107

第二十三单元 收涩药 / 110
第一节 概述	110
第二节 固表止汗药	111
第三节 敛肺涩肠药	111
第四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113

第二十四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 114
第一节 概述	115
第二节 具体药物	115

第二十五单元 拔毒化腐生肌药(助理不考) / 116
第一节 概述	116
第二节 具体药物	116

方剂学 / 118
第一单元 总论 / 118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118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19
第三节 剂型	120

第二单元 解表剂 / 121
第一节 概述	121
第二节 辛温解表	122
第三节 辛凉解表	126
第四节 扶正解表	129

第三单元 泻下剂 / 130
第一节 概述	131
第二节 寒下	131
第三节 温下	133
第四节 润下	134
第五节 逐水(助理不考)	135
第六节 攻补兼施(助理不考)	135

第四单元 和解剂 / 136
第一节 概述	136
第二节 和解少阳	137
第三节 调和肝脾	138
第四节 调和肠胃	140

第五单元 清热剂 / 141
第一节 概述	142
第二节 清气分热	142
第三节 清营凉血	143
第四节 清热解毒	144
第五节 清脏腑热	146
第六节 清虚热	150

第六单元 祛暑剂 / 152
第一节 概述	152
第二节 祛暑解表	152
第三节 祛暑利湿	153
第四节 祛暑益气	153

第七单元 温里剂 / 154
第一节 概述	154
第二节 温中祛寒	154
第三节 回阳救逆	157
第四节 温经散寒	158

第八单元 表里双解剂 /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第二节 解表清里	159
第三节 解表攻里	160

第九单元 补益剂 / 161
第一节 概述	162
第二节 补气	162
第三节 补血	165
第四节 气血双补	167
第五节 补阴	168
第六节 补阳	171
第七节 阴阳双补	172

第十单元 固涩剂 /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第二节 固表止汗	173
第三节 敛肺止咳	174
第四节 涩肠固脱	174
第五节 涩精止遗	175
第六节 固崩止带	176

第十一单元 安神剂 / 178
第一节 概述	178
第二节 重镇安神	178
第三节 滋养安神	179

第十二单元 开窍剂 / 181
第一节 概述	181
第二节 凉开	182
第三节 温开	183

第十三单元 理气剂 / 184
第一节 概述	184
第二节 行气	184
第三节 降气	187

第十四单元 理血剂 / 188
第一节 概述	189
第二节 活血祛瘀	189
第三节 止血	194

第十五单元 治风剂 / 196
第一节 概述	197
第二节 疏散外风	197
第三节 平息内风	199

第十六单元 治燥剂 / 203
第一节 概述	203
第二节 轻宣外燥	203
第三节 滋阴润燥	205

第十七单元 祛湿剂 / 207
第一节 概述	207
第二节 燥湿和胃	207
第三节 清热祛湿	209
第四节 利水渗湿	211
第五节 温化寒湿	213
第六节 祛湿化浊	215
第七节 祛风胜湿	217

第十八单元 祛痰剂 / 218
第一节 概述	218
第二节 燥湿化痰	218
第三节 清热化痰	219
第四节 润燥化痰	221
第五节 温化寒痰	221
第六节 化痰息风	222

第十九单元 消食剂 / 223
第一节 概述	223
第二节 消食化滞	223
第三节 健脾消食	224

第二十单元 驱虫剂 / 225

第二十一单元 治痈疡剂 / 226
第一节 概述	226
第二节 散结消痈	226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中医内科学 / 001
第一单元 肺系病证 / 001
第一节 感冒	001
第二节 咳嗽	004
第三节 哮病	006
第四节 喘证	008
第五节 肺痈	011
第六节 肺痨	013
第七节 肺胀	015
第八节 肺痿(助理不考)	017

第二单元 心系病证 / 019
第一节 心悸	019
第二节 胸痹	022
第三节 心衰(助理不考)	024
第四节 不寐	025

第三单元 脑系病证 / 028
第一节 头痛	028
第二节 眩晕	032
第三节 中风	034
第四节 癫狂(助理不考)	036
第五节 痫病	039
第六节 痴呆	041

第四单元 脾胃病证 / 043
第一节 胃痛	044
第二节 胃痞	046
第三节 呕吐	048
第四节 噎膈	050
第五节 呃逆	052
第六节 腹痛	054
第七节 泄泻	056
第八节 痢疾	059
第九节 便秘	061

第五单元 肝胆病证 / 063
第一节 胁痛	064
第二节 黄疸	066
第三节 积证	068
第四节 聚证(助理不考)	071
第五节 鼓胀(助理不考)	071
第六节 瘿病(助理不考)	073
第七节 疟疾(助理不考)	074

第六单元 肾系病证 / 077
第一节 水肿	077
第二节 淋证	079
第三节 癃闭	082
第四节 阳痿(助理不考)	083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 / 085
第一节 郁证	085
第二节 血证	088
第三节 痰饮	093
第四节 消渴	096
第五节 汗证(助理不考)	098
第六节 内伤发热	099
第七节 虚劳	101
第八节 癌病	103
第九节 厥证(助理不考)	104

第八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 / 106
第一节 痹证	106
第二节 痿证	108
第三节 颤证	110
第四节 腰痛	112

中医外科学 / 115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助理不考) / 115
第一节 致病因素	115
第二节 发病机理	116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 117
第一节 辨病(助理不考)	117
第二节 阴阳辨证	117
第三节 部位辨证	118
第四节 经络辨证(助理不考)	118
第五节 局部辨证	119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 121
第一节 内治法	121
第二节 外治法	122

第四单元 疮疡 / 126
第一节 疖	127
第二节 疔	128
第三节 痈	130
第四节 发	131
第五节 有头疽(助理不考)	132
第六节 流注(助理不考)	134
第七节 丹毒	135
第八节 走黄与内陷(助理不考)	136

第五单元 乳房疾病 / 137
第一节 概述(助理不考)	137
第二节 乳痈	138
第三节 粉刺性乳痈(助理不考)	139
第四节 乳癖	139
第五节 乳核	140
第六节 乳岩	141

第六单元 瘿 / 142
第一节 气瘿	142
第二节 肉瘿	143
第三节 瘿痈	144
第四节 石瘿	145

第七单元 瘤、岩 / 146
第一节 脂瘤	146
第二节 血瘤	147
第三节 肉瘤	148
第四节 失荣(助理不考)	148

第八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 149
第一节 概述	150
第二节 热疮(助理不考)	152
第三节 蛇串疮	153
第四节 疣	153
第五节 癣	154
第六节 白屑风	155
第七节 油风	156
第八节 黄水疮(助理不考)	157
第九节 虫咬皮炎	157
第十节 疥疮	158
第十一节 湿疮	158
第十二节 接触性皮炎	160
第十三节 药毒	160
第十四节 瘾疹	161
第十五节 牛皮癣	162
第十六节 白疕	163
第十七节 淋病	164
第十八节 梅毒(助理不考)	165
第十九节 尖锐湿疣	166

第九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 168
第一节 痔	168
第二节 息肉痔	170
第三节 肛隐窝炎(助理不考)	172
第四节 肛痈	172
第五节 肛漏	173
第六节 肛裂	174
第七节 脱肛	175
第八节 锁肛痔	176

第十单元 泌尿男性疾病 / 177
第一节 子痈	178
第二节 子痰	179
第三节 阴茎痰核(助理不考)	180
第四节 尿石症	180
第五节 精浊	181
第六节 精癃(助理不考)	182

第十一单元 其他外科疾病 / 184
第一节 冻疮(助理不考)	184
第二节 烧伤	185
第三节 毒蛇咬伤	186
第四节 破伤风(助理不考)	187
第五节 肠痈	187

第十二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 189
第一节 股肿(助理不考)	189
第二节 青蛇毒	190
第三节 筋瘤	191
第四节 臁疮	192
第五节 脱疽	192





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中医妇科学/ 001
第一单元 绪论(助理不考)/ 001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 002
第一节 外生殖器	002
第二节 内生殖器	002

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 004
第一节 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助理不考)	004
第二节 月经的生理	004
第三节 带下生理	007
第四节 妊娠生理	008
第五节 产褥生理	009
第六节 哺乳生理	009

第四单元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010
第一节 病因	010
第二节 病机	012

第五单元 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016
第一节 四诊	016
第二节 辨证要点	019

第六单元 妇科疾病的治疗/ 022
第一节 常用内治法	022
第二节 常用外治法	025
第三节 中医妇科急症治疗(助理不考)	026

第七单元 月经病/ 028
第一节 概述	028
第二节 月经先期	029
第三节 月经后期	031
第四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032
第五节 月经过多	033
第六节 月经过少	034
第七节 经期延长	035
第八节 经间期出血	036
第九节 崩漏	038
第十节 闭经	042
第十一节 痛经	044
第十二节 经行乳房胀痛	046
第十三节 经行头痛	047
第十四节 经行感冒	048
第十五节 经行身痛	049
第十六节 经行泄泻	050
第十七节 经行浮肿	051
第十八节 经行吐衄	052
第十九节 经行口糜(助理不考)	053
第二十节 经行风疹块(助理不考)	054
第二十一节 经行发热(助理不考)	054
第二十二节 经行情志异常	055
第二十三节 绝经前后诸证	056
第二十四节 经断复来(助理不考)	057

第八单元 带下病/ 059
第一节 概述	059
第二节 带下过多	060
第三节 带下过少	061

第九单元 妊娠病/ 062
第一节 概述	062
第二节 妊娠恶阻	063
第三节 异位妊娠	064
第四节 胎漏、胎动不安	066
第五节 堕胎、小产(助理不考)	067
第六节 滑胎	069
第七节 胎萎不长(助理不考)	070
第八节 子满(助理不考)	071
第九节 子肿	072
第十节 子晕(助理不考)	073
第十一节 子痫(助理不考)	073
第十二节 妊娠小便淋痛	074
第十三节 妊娠小便不通(助理不考)	075

第十单元 产后病/ 076
第一节 概述	076
第二节 产后血晕(助理不考)	077
第三节 产后发热	078
第四节 产后腹痛	080
第五节 产后身痛	081
第六节 产后恶露不绝	083
第七节 缺乳	084
第八节 产后抑郁(助理不考)	085
第九节 产后小便不通(助理不考)	086
第十节 产后小便淋痛(助理不考)	087

第十一单元 妇科杂病/ 088
第一节 概述	088
第二节 癥瘕	088
第三节 盆腔炎	090
第四节 不孕症	092
第五节 阴痒	094
第六节 阴疮(助理不考)	095
第七节 阴挺	096

第十二单元 计划生育/ 098
第一节 避孕	098
第二节 人工流产	099
第三节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100

第十三单元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助理不考)/ 100
第一节 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101
第二节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02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103

第十四单元 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103
第一节 妇科检查	103
第二节 妇科特殊诊断技术	103

中医儿科学/ 107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107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	107
第二节 小儿生长发育	108
第三节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115
第四节 儿科四诊特点	117
第五节 儿科辨证概要	130
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	130

第二单元 儿童保健/ 133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助理不考)	133
第二节 婴儿期保健	134

第三单元 新生儿疾病/ 136
第一节 胎怯(助理不考)	136
第二节 硬肿症(助理不考)	138
第三节 胎黄	140

第四单元 肺系病证/ 143
第一节 感冒	143
第二节 乳蛾	145
第三节 咳嗽	146
第四节 肺炎喘嗽	148
第五节 哮喘	151
第六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153

第五单元 脾系病证/ 155
第一节 鹅口疮	156
第二节 口疮	157
第三节 泄泻	159
第四节 厌食	161
第五节 积滞	162
第六节 疳证	163
第七节 腹痛	165
第八节 便秘	166
第九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67

第六单元 心肝病证/ 170
第一节 夜啼(助理不考)	170
第二节 汗证	171
第三节 病毒性心肌炎	173
第四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175
第五节 抽动障碍(助理不考)	177
第六节 惊风	178
第七节 痫病(助理不考)	182

第七单元 肾系病证/ 184
第一节 水肿	184
第二节 尿频	187
第三节 遗尿	188
第四节 五迟、五软(助理不考)	190

第八单元 传染病/ 192
第一节 麻疹	192
第二节 奶麻	195
第三节 风痧	196
第四节 丹痧	198
第五节 水痘	199
第六节 手足口病	201
第七节 痄腮	202
第八节 顿咳(助理不考)	204

第九单元 虫证/ 206
第一节 蛔虫病	206
第二节 蛲虫病(助理不考)	208

第十单元 其他疾病/ 209
第一节 夏季热(助理不考)	209
第二节 紫癜	211
第三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助理不考)	212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14
第五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16





针灸学
针灸学/001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 001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00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00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006
第四节 十五络脉	009
第五节 十二经别(助理不考)	009
第六节 十二经筋	010
第七节 十二皮部(助理不考)	010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011
第一节 经络的作用(助理不考)	011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011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 012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 013
第一节 主治特点	013
第二节 主治规律	013

第五单元 特定穴 / 015

第六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 023

第七单元 手太阴肺经、腧穴 / 026

第八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 028

第九单元 足阳明胃经、腧穴 / 032

第十单元 足太阴脾经、腧穴 / 036

第十一单元 手少阴心经、腧穴 / 040

第十二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 043

第十三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 046

第十四单元 足少阴肾经、腧穴 / 051

第十五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 054

第十六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 057

第十七单元 足少阳胆经、腧穴 / 060

第十八单元 足厥阴肝经、腧穴 / 065

第十九单元 督脉、腧穴 / 068

第二十单元 任脉、腧穴 / 072

第二十一单元 奇穴 / 075

第二十二单元 毫针刺法 / 079
第一节 针刺准备	079
第二节 进针方法	080
第三节 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080
第四节 行针手法	081
第五节 得气	082
第六节 针刺补泻	082
第七节 针刺异常情况	083
第八节 针刺注意事项	086

第二十三单元 灸法 / 088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088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	088
第三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090

第二十四单元 拔罐法 / 091

第二十五单元 其他针法 / 093

第二十六单元 头针、耳针(助理不考) / 096
第一节 头针	096
第二节 耳针	097

第二十七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 / 101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101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102
第三节 针灸处方	103

第二十八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 105
第一节 头痛	106
附:偏头痛(助理不考)	108
第二节 面痛	109
第三节 腰痛	111
第四节 痹证	113
第五节 坐骨神经痛	115
第六节 中风	116
第七节 眩晕	119
第八节 面瘫	120
第九节 痿证(助理不考)	122
第十节 痫病(助理不考)	123
第十一节 不寐	125
第十二节 郁证(助理不考)	127
第十三节 痴呆(助理不考)	129
第十四节 心悸(助理不考)	130
第十五节 感冒	132
第十六节 咳嗽(助理不考)	133
第十七节 哮喘	136
第十八节 呕吐	138
第十九节 胃痛	140
第二十节 泄泻(助理不考)	142
第二十一节 便秘	144
第二十二节 癃闭(助理不考)	145
第二十三节 消渴(助理不考)	147

第二十九单元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 149
第一节 月经不调	149
第二节 痛经	152
第三节 崩漏	153
第四节 绝经前后诸证	155
第五节 带下病(助理不考)	157
第六节 缺乳(助理不考)	158
第七节 遗尿(助理不考)	159
第八节 小儿多动症(助理不考)	161

第三十单元 皮外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 162
第一节 瘾疹	162
第二节 蛇串疮	164
第三节 神经性皮炎(助理不考)	165
第四节 乳癖(助理不考)	167
第五节 颈椎病	168
第六节 落枕	169
第七节 漏肩风	171
第八节 扭伤	173
第九节 肘劳(助理不考)	175

第三十一单元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 176
第一节 目赤肿痛	177
第二节 耳鸣耳聋	178
第三节 鼻鼽(助理不考)	180
第四节 牙痛	181
第五节 咽喉肿痛	182
第六节 近视(助理不考)	184

第三十二单元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 185
第一节 晕厥	185
第二节 内脏绞痛	187
第三节 肥胖症(助理不考)	190





诊断学基础、内科学
诊断学基础 / 001
第一单元 症状学 / 001
第一节 发热	001
第二节 头痛(助理不考)	004
第三节 胸痛	005
第四节 腹痛	007
第五节 咳嗽与咳痰	009
第六节 咯血	010
第七节 呼吸困难	011
第八节 水肿	013
第九节 恶心与呕吐(助理不考)	014
第十节 呕血与黑便	016
第十一节 黄疸	017
第十二节 抽搐	019
第十三节 意识障碍(助理不考)	020

第二单元 问诊 / 021

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 / 022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	023
第二节 全身状态检查	024
第三节 皮肤检查	028
第四节 淋巴结检查	029
第五节 头部检查	030
第六节 颈部检查	033
第七节 胸壁及胸廓检查	034
第八节 肺和胸膜检查	035
第九节 心脏、血管检查	039
第十节 腹部检查	046
第十一节 肛门、直肠检查	051
第十二节 脊柱与四肢检查	052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	053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 056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056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	060
第三节 骨髓检查(助理不考)	061
第四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062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065
第六节 常用生化检查	067
第七节 酶学检查	071
第八节 免疫学检查	073
第九节 尿液检查	076
第十节 粪便检查	078
第十一节 痰液检查	080
第十二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081
第十三节 脑脊液检查	082

第五单元 心电图诊断 / 083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083
第二节 心电图测量及正常心电图	084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电图	086

第六单元 影像诊断 / 092
第一节 超声诊断	092
第二节 放射诊断	094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诊断(助理不考)	102

第七单元 病历与诊断方法 / 103

内科学 / 105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 105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05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09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112
第四节 肺炎	116
第五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20
第六节 慢性呼吸衰竭	124

第二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 127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	127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	130
第三节 心律失常	135
第四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	136
第五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助理不考)	140
第六节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142
第七节 原发性高血压	145
第八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50
第九节 心绞痛	151
第十节 急性心肌梗死	154
第十一节 心脏瓣膜病	159

第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 165
第一节 慢性胃炎	165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168
第三节 胃癌	172
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	175
第五节 肝硬化	179
第六节 原发性肝癌	183
第七节 急性胰腺炎	187

第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 190
第一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190
第二节 尿路感染	192
第三节 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衰竭)	196

第五单元 血液系统疾病 / 199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200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203
第三节 白血病	206
第四节 急性白血病	207
第五节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210
第六节 白细胞减少症(助理不考)	211
第七节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13
第八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16

第六单元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 218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18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助理不考)	223
第三节 糖尿病	225
第四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助理不考)	229
第五节 血脂异常	230
第六节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232

第七单元 结缔组织病 / 235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	235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助理不考)	23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 241
第一节 癫痫(助理不考)	241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45
第三节 脑梗死	247
第四节 脑出血	251
第五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助理不考)	255

第九单元 常见急危重症 / 257
第一节 休克	258
第二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262
第三节 急性中毒	265
第四节 中暑(助理不考)	271





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传染病学/ 001
第一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001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001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003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005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007
第五节 传染病的治疗	007
第六节 传染病的预防	008

第二单元 病毒感染/ 009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010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	022
第三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025
第四节 艾滋病	028
第五节 流行性出血热	031
第六节 狂犬病(助理不考)	036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039

第三单元 细菌感染/ 044
第一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045
第二节 伤寒	049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054
第四节 霍乱	059
第五节 结核病	063
第六节 布鲁菌病	067

第四单元 消毒与隔离/ 070
第一节 消毒	070
第二节 隔离	072
第三节 医院感染	072

医学伦理学/ 075
第一单元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目的、医学模式/ 075
第一节 医学伦理学	075
第二节 医学目的、医学模式	075

第二单元 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07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医学家的道德境界	076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医学家的道德境界	076
第三节 中国当代医学家的道德境界	076

第三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077
第一节 生命论	077
第二节 人道论	077
第三节 美德论	078
第四节 功利论	078
第五节 道义论	078

第四单元 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078
第一节 医学道德原则	078
第二节 医学道德规范	079
第三节 医学道德范畴	079

第五单元 处理与患者关系的道德要求/ 080
第一节 医患关系的特点	080
第二节 与患者沟通的道德要求	080

第六单元 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 081
第一节 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意义	081
第二节 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	082

第七单元 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082
第一节 临床诊疗的道德原则	082
第二节 临床诊断的道德要求	082
第三节 临床治疗的道德要求	083
第四节 新技术临床应用的道德要求	084

第八单元 医学研究的道德要求/ 085
第一节 医学科研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	085
第二节 人体试验的道德要求	085

第九单元 医学道德的评价与良好医德的养成/ 085
第一节 医学道德评价	085
第二节 医学道德教育	086
第三节 医学道德修养	086

第十单元 医学伦理学文献/ 086
第一节 国外文献	086
第二节 国内文献	087

卫生法规/ 088
第一单元 卫生法概述/ 088
第一节 卫生法的概念和渊源	088
第二节 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089

第二单元 卫生法律责任/ 090
第一节 卫生民事责任	091
第二节 卫生行政责任	091
第三节 卫生刑事责任	092

第三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094
第一节 执业医师的概念及职责	094
第二节 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094
第三节 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095
第四节 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	096
第五节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097

第四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098
第一节 概述	099
第二节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与劣药	099
第三节 特殊药品的管理	100
第四节 《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102
第五节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103

第五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04
第一节 概述	104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105
第三节 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106
第四节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08

第六单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09
第一节 概述	109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109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110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111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112

第七单元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112
第一节 概述	112
第二节 医疗纠纷的预防	113
第三节 医疗纠纷的处理	114
第四节 法律责任	115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116
第一节 概述	116
第二节 中医药服务	117
第三节 中药保护与发展	118
第四节 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119
第五节 保障措施与法律责任	119

第九单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120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