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王金梅)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王金梅)

  • 作者
  • 王金梅、丁莹 主编 郝思琪 副主编

本书较全面地阐述和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产生的水、大气、土壤和其他物理性污染危害及防治方法,生态污染及修复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战略意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此外,本书还对最新...


  • ¥42.00

ISBN: 978-7-122-41897-5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3-01-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41897-5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3-01-01

装帧:平

页数:200

编辑推荐

1.生态环境保护概论较全面地阐述和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附以二维码链接的学习素材和动画,丰富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2.生态环境保护概论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参考书,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3.生态环境保护概论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大专非环境专业的环境保护公修课教材,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本科、大专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专业入门教材,还可以作为环境保护工作者阅读的参考资料,以及关心环境问题读者的科普读物。

图书前言

我国经过了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几十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在“十二五”时期集中爆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期”,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 年起陆续发布了“大气十条”“水十条”“ 土十条” 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向污染宣战的行动计划,有目标、有时间节点、有措施。通过攻坚克难,出现了一批令人鼓舞的标杆企业、城市和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等绿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教育部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大学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能力,使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的需求。在环境专业开设本课程,可以使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了解本专业的内涵特点、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帮助相关专业学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包括专业的发展、专业形成及浅显的知识等,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为以后专业学习做铺垫。满足社会大众了解相关专业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本书由王金梅、丁莹担任主编,郝思琪担任副主编。其中,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陈立霞编写第1、2、11 章,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马丽编写第3、12 章,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贾明畅编写第4、8 章,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丁颖和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王金梅共同编写第5 章,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郝思琪编写第6、7 章,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王圆圆和张艳俊编写第9、10 章。全书由王金梅负责统稿。
本书二维码链接的动画素材资源由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也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和资料,在此谨向诸位专家、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2 年3 月

作者简介

王金梅,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教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环境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出版了多本教材。

精彩书摘

本书较全面地阐述和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产生的水、大气、土壤和其他物理性污染危害及防治方法,生态污染及修复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战略意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此外,本书还对最新的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以及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等环境质量宏观调控手段做了介绍。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参考书,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科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保护公修课教材,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科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还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者阅读的参考资料,以及关心环境问题的读者的科普读物。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环境概述 1
1.1.1 环境的含义 1
1.1.2 环境的分类 2
1.1.3 环境的特性 2
1.2 环境问题 3
1.2.1 环境问题概述 3
1.2.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 4
1.2.3 全球性环境问题 4
1.3 环境保护 6
1.3.1 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6
1.3.2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6

第2章 生态污染及生态修复 9
2.1 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 9
2.1.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9
2.1.2 生态系统的结构 10
2.1.3 生态系统的功能 10
2.1.4 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破坏的标志 13
2.2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3
2.2.1 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13
2.2.2 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13
2.2.3 利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14
2.3 生态污染与修复 16
2.3.1 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特点 16
2.3.2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16
2.3.3 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 17

第3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19
3.1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9
3.1.1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与发展 19
3.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22
3.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3
3.2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目标与原则 24
3.2.1 指标体系 24
3.2.2 目标与原则 26

第4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28
4.1 概述 28
4.1.1 大气圈及其结构 28
4.1.2 大气的组成 30
4.1.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30
4.2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 33
4.2.1 大气污染的定义 33
4.2.2 大气污染物 33
4.2.3 大气污染源 35
4.2.4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发生机制 36
4.2.5 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37
4.2.6 全球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 39
4.3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41
4.3.1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4.3.2 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概述 43

第5章 水污染及防治 48
5.1 概述 48
5.1.1 天然水循环与水资源 48
5.1.2 水中的杂质、水质指标及水污染源 50
5.1.3 水体的自净作用和水环境容量 54
5.2 我国的水污染状况及水污染带来的危害 56
5.2.1 我国的水污染状况 56
5.2.2 水体污染的危害 58
5.3 水污染防治 59
5.3.1 水污染防治策略 59
5.3.2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61
5.3.3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64
5.3.4 污泥处理技术 65
5.3.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65

第6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69
6.1 概述 69
6.1.1 固体废物基本概念 69
6.1.2 固体废物特性 70
6.1.3 固体废物来源与分类 70
6.1.4 固体废物污染及危害 72
6.1.5 固体废物的管理 73
6.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74
6.2.1 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 74
6.2.2 城市生活垃圾预处理 75
6.2.3 生活垃圾热处理 77
6.2.4 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 78
6.2.5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81
6.3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2
6.3.1 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 82
6.3.2 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及贮存 82
6.3.3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83
6.4 危险废物无害化及资源化利用 84
6.4.1 危险废物固化/ 稳定化技术 84
6.4.2 危险废物焚烧处理 85
6.4.3 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 86
6.5 最终处置 87
6.5.1 卫生土地填埋 87
6.5.2 安全土地填埋 89

第7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93
7.1 土壤概述 93
7.1.1 土壤及其组成 93
7.1.2 土壤的性质 94
7.1.3 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94
7.1.4 土壤的自净过程 95
7.2 土壤环境污染 96
7.2.1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特点 96
7.2.2 土壤污染物及其来源 97
7.2.3 土壤污染的危害 98
7.3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 99
7.3.1 土壤污染的现状 99
7.3.2 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则 99
7.3.3 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100
7.3.4 污染土壤修复 101

第8章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111
8.1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11
8.1.1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111
8.1.2 噪声的评价和检测 112
8.1.3 环境噪声的危害 115
8.1.4 噪声的控制 115
8.2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117
8.2.1 放射性及其度量单位 117
8.2.2 放射性污染源 119
8.2.3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121
8.2.4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121
8.3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24
8.3.1 电磁辐射及辐射污染 124
8.3.2 电磁辐射源 125
8.3.3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与控制 126
8.3.4 光污染与防护 128
8.4 热污染及其防治 130
8.4.1 热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30
8.4.2 热污染的控制与综合利用 132

第9章 环境监测 134
9.1 环境监测概述 134
9.1.1 环境监测的概念 134
9.1.2 环境监测的作用及目的 134
9.1.3 环境监测的要求及特点 135
9.1.4 环境监测的分类 135
9.2 环境标准 136
9.2.1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136
9.2.2 环境标准发展的历史 136
9.2.3 环境标准制定的原则 137
9.2.4 环境标准物质 137
9.3 环境监测的组织 138
9.3.1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138
9.3.2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38
9.3.3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140
9.3.4 地面水水样的采集 142
9.3.5 大气样品的采集 145
9.3.6 水样的预处理 147
9.4 环境监测主要方法简介 148
9.4.1 物理监测方法 148
9.4.2 化学监测方法 148
9.4.3 生物监测方法 148
9.5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148
9.5.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149
9.5.2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150

第10章 环境质量评价 153
10.1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153
10.1.1 环境质量 153
10.1.2 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154
10.1.3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154
10.1.4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154
10.1.5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55
10.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57
10.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157
10.2.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157
10.2.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158
10.2.4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60
10.2.5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64
10.2.6 总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67
10.3 环境影响评价 167
10.3.1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68
10.3.2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169
10.3.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170

第11章 环境管理 174
11.1 环境管理概述 174
11.1.1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174
11.1.2 环境管理的目的 174
11.1.3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175
11.2 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措施 176
11.2.1 环境管理的对象 176
11.2.2 环境管理的措施 177
11.3 环境管理制度 178
11.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78
11.3.2 “三同时”制度 178
11.3.3 排污收费制度 178
11.3.4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178
11.3.5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79
11.3.6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179
11.3.7 排污许可证制度 179
11.3.8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179
11.4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180
11.4.1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和体制 180
11.4.2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180

第12章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182
12.1 清洁生产概述 182
12.1.1 清洁生产的由来 182
12.1.2 清洁生产的定义 183
12.1.3 清洁生产的内容 184
12.1.4 清洁生产的意义 184
12.2 清洁生产的科学方法 185
12.2.1 生命周期评价 185
12.2.2 生态设计 185
12.2.3 绿色化学 186
12.2.4 环境标志 187
12.2.5 环境管理会计 188
12.3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189
12.3.1 清洁生产审核原理 189
12.3.2 清洁生产审核程序 190
12.4 循环经济 191
12.4.1 循环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192
12.4.2 循环经济的含义 192
12.4.3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193
12.4.4 循环经济的“3R 原则” 193
12.4.5 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94
12.4.6 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194
12.5 低碳经济 195
12.5.1 低碳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195
12.5.2 低碳经济的目的及意义 196
12.5.3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197
12.5.4 实现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198

参考文献 200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