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

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

  • 作者
  • 王普华、商倩倩 著

这是一本指导家长如何对正面回应孩子需求、引导孩子行为的亲子教育图书,也是《如何给孩子提要求》的姊妹篇。全书展现了各种常见场景下的案例,解读亲子难题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手把手教父母如何透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 本书以案例为线索,对各种回应方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将适用于任何情境的“回应六步法”嵌入其中,使父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各种回应对孩子产生的直接影...


  • ¥59.80

ISBN: 978-7-122-42909-4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3-04-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42909-4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3-04-01

装帧:平

页数:218

编辑推荐

1.作者 两位作者均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指导专家,但不端不装,让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大众生活,解决广大父母的养育困扰。她们的专业和实践背景相互补充助益,既能保证图书内容的专业性,又足够了解3~6岁儿童的特点和家长的需求痛点,让父母们真正“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2.话题新颖,直达痛点 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庭避免鸡飞狗跳,是每一位父母将要面临的问题。而对于学龄前儿童家庭的一大挑战就是孩子有各种无厘头想法和迷惑行为。因此,“如果对孩子的需求正面回应““如何对孩子的行为有效引导”是真正的沟通痛点,而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心理动因和成长规律是破局的关键点。 3.实用易懂,即刻可以上手 聚焦相同话题,由相同作者团队著写的前作《回应》上市后销售表现非常亮眼(上市一年,没做过低价促销正常销售,目前接近4万册),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行了长期的市场调研,收集了大量的读者评论和反馈,发现有家长感觉前作内容读起来有压力,理论性强而实操性的指导不足,因此在本书创作中,作者引入了更多的案例和更具体的实践方法。本选题与前作《回应》内容不重合,购买过前作的读者可将本书作为实操指南;未购买过前作的读者能在本书中获得完整的原理简析和正面回应实操方法。

图书前言

都说养孩子累。除了“身累”,也有“心累”。对于许多人来说,带养孩子会触发各种负面情绪,所以宁愿在单位加班也不愿回家面对孩子。
最常出现的是孩子的各种负面情绪引起父母生气:
●动不动就哭,不满足要求会哭、小朋友不分享玩具会哭、遇到一点小困难也会哭,怎么一点都不坚强呀;
●各种坏习惯、毛病,说了不听也不改,看着就来气;
●不好好学习,作业做得一塌糊涂,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
●老在外面惹事,说脏话、打架,有时候乱跑找不到人;
●玩具买了一个又一个,还要不停地“买买买”;
●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使出各种缠人、磨人手段,腻到让人心烦;
●没事就抱着手机看个没完,怎么说都不听,小小年纪就近视了;
●上了一天班累得都不想说话,回家还被要求各种陪玩;
……
还有时不时会冒出来的各种纠结:
●不管不行,管得太多也不行;
●太惯着不行,管太严了也不行;
●不尊重孩子不行,事事都尊重孩子也不行;
……
再加上对孩子磕着、碰着、被伤害的各种担心,以及对孩子学习、未来的各种焦虑,这些情绪混杂在一起,会在无形中消耗父母很多精力,也让带养孩子成为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
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人的情绪也需要经常清理。父母需要“看见”自己的情绪,给累积的负面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同时也需要看清自己负面情绪的来源,尽量从源头减少这些负面情绪。
我在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养育孩子的实践中发现,这些负面情绪背后有一个更为基本的情绪,叫作“失控感”。要想减少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负面情绪,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需要做出回应的各种情况分类,列出对应的流程、步骤和回应要点——做好各种应急预案,遇到情况只需要判断一下这属于哪一类情况,然后很自然地启动相应的回应流程,不慌不乱、不急不躁,那种感觉就像是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之后你就会收获一种“不管发生什么,一切我都能搞定”的掌控感。
有了这个感觉托底,就可以过滤掉一大部分负面情绪。纠结少了,因为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生气也少了,因为更加懂孩子,孩子也十分愿意配合我们;亲子间的冲突少了,父母就可以更多地享受亲子间的亲密感所带来的滋养;焦虑、担心也少了,因为把各种问题都提前想得比较清楚,养育孩子更有底气了。其他诸如由不知所措造成的慌乱感和失控感、因为急中生乱打骂了孩子事后又后悔等情况基本不会存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完全变成了一场轻松愉悦的旅程。
要想实现这种转变,需要来一次大清理。阅读本书并且参照执行,就是改变的契机。本书将回应划分为精神和行为两个层面。在回应孩子时,要先做好精神层面的回应,用理解与接纳打开孩子的心门,之后再根据不同的行为类型进行行为层面的回应。孩子的行为虽然千奇百怪,但无非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两大类,每类也都可以根据“家长教育观念是否允许”和“现实条件是否具备(或损失是否可忍受)”两个维度确定回应类型。“家长教育观念允许”指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要求,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现实条件具备(或损失可忍受)”指现实条件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或孩子的行为造成的损坏或浪费在家长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将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回应纳入象限,正在发生的行为被分为赞许型、替代型、制止型、限制型,已经发生的行为被分为赞赏型、谅解型、警告型。这就仿佛是把家庭空间进行功能分区,物品分类整理归位,一切就清清爽爽了。畅销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曾掀起一场收纳整理革命;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也应该来一场类似的“整理革命”,让养育孩子突破劳累的樊笼,回归轻松、愉悦与幸福。
如此一来,回应的流程就变得十分清晰:发现“回应点”—行为解码—理解感受和需求—接纳—归类—回应。六步回应法能确保家长做出的回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经得起检验的,避免因一时的情绪化错失合理回应孩子需求和行为的机会。
当然,只有回应是不完整的。亲子间的互动分为回应与要求。回应聚焦于孩子有需求的场景,而当父母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就要启动“要求”程序,这在本书姊妹篇《如何给孩子提要求》中有详细讲解,它能帮你达成自己的心愿、实现自己心中的养育目标。回应和要求如若都做得好,相信你就能够在享受甜蜜亲子关系的同时,养育出具有完整人格的优秀孩子。
商倩倩作为我的学生、同事兼家庭教育探索之路上的同路人,在带养两个孩子的过程中一直践行科学养育的各种理论,她为本书贡献了大量作为普通妈妈的一手带娃案例。同时,感谢以各种途径不断向我咨询家庭教养问题的父母们,她们的困扰和故事反映了广大家长可能遇到的困惑,也激励我踏上了不断探索的征途。希望这些案例故事能够成为理论的生动注脚,触动你的心弦,引发你的共鸣。
感谢亲爱的读者们,是你们的肯定让我们有了做得更好的动力,也是你们的意见和建议促动我们不断优化阅读体验。人人心里有“裂缝”,但那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愿这本书像一点微光,为你的养育之旅增添一分光明!
由于写作时间紧迫、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疏漏。敬请读者勘误、指正!

作者简介

王普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授,华东师大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专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专家,成人教育协会家长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

精彩书摘

这是一本指导家长如何对正面回应孩子需求、引导孩子行为的亲子教育图书,也是《如何给孩子提要求》的姊妹篇。全书展现了各种常见场景下的案例,解读亲子难题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手把手教父母如何透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
本书以案例为线索,对各种回应方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将适用于任何情境的“回应六步法”嵌入其中,使父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各种回应对孩子产生的直接影响,进而对自己的回应方式进行反思,提升亲子沟通认知,让亲子沟通更有效更顺畅。

目录

第1章 我的回应恰当吗?
·何时回应,何时要求	003
·回应需求六步走	005
行动流程图	005
步骤拆解	006
·“六步回应法”真的符合实际吗	012
·事半功倍的父母成长攻略	014
从入门到熟练的五个阶段	014
快速升级锦囊	017
·回顾与思考	025

第2章 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为什么孩子好哭闹、太任性	028
·为什么孩子总是很犟	031
·为什么孩子跟我不亲	036
·满足孩子的“度”在哪里	039
·回顾与思考	042

第3章 接纳:建立沟通桥梁
·通过观念接纳回应孩子的精神需求	044
接纳什么	044
怎样接纳	054
·通过技术接纳促动建设性的改变	058
描述性语言	058
拥抱	059
倾听	060
·回顾与思考	061

第4章 分析孩子的行为类型
·象限分类法	066
四种正在进行的行为	066
三种已经发生的行为	068
·如何确保分类的合理性	069
同样的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分类	069
分类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071
值得借鉴的原则	073
·回顾与思考	079

第5章 回应正在发生的行为
·可以做,但要变通——替代型行为回应策略	083
灵活转换:有效控制的同时让孩子畅快玩耍	083
换个时间再玩吧	083
换个地方玩吧	087
换个游戏伙伴吧	092
换个玩法吧	094
回应替代型行为的两条总原则	095
三个回应锦囊	096
回顾与思考	099
·可以做,但有限制——限制型行为回应策略	101
合理“画圈”:立规矩的同时让孩子获得满足	101
孩子想看手机时——限时	101
孩子想吃垃圾食品时——限量	106
孩子想要独自外出时——限地点	111
孩子想打游戏时——限内容	112
回应限制型行为的两条总原则	115
三个回应锦囊	117
回顾与思考	120
·一定不能做——制止型行为回应策略	123
收放有度:守住底线的同时让孩子自由探索	123
教孩子自我保护,也允许小磕小碰	123
伤害了别人,不能一笑而过	127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32
回应制止型行为的三条总原则	135
四个回应锦囊	136
回顾与思考	140
·多一些,再多一些——赞许型行为回应策略	143
适度放手:顺势而为的同时让孩子向阳成长	143
玩耍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捷径	143
不必把父母的态度强加给孩子	150
回应赞许型行为的四条总原则	154
三个回应锦囊	155
回顾与思考	161

第6章 回应已经发生的行为
·谁不会犯错呢——谅解型行为回应策略	165
帮孩子认识错误,积攒智慧和勇气	165
当孩子好心办了坏事时	165
当孩子偷懒时	169
回应谅解型行为的两条总原则	172
三个回应锦囊	174
回顾与思考	182
·真的触犯底线了——警告型行为回应策略	185
帮孩子理解后果,学会共情和担当	185
当发生攻击和破坏行为时	185
当孩子撒谎时	189
当孩子有“抢拿偷”行为时	192
回应警告型行为的两条总原则	194
两个回应锦囊	196
回顾与思考	199
·干得漂亮,你真棒——赞赏型行为回应策略	201
帮孩子找到努力的意义	201
赞赏孩子的“高光时刻”	201
确认生活中的小成就	205
赞赏表现不好的孩子	208
回应赞赏型行为的三条总原则	212
三个回应锦囊	213
回顾与思考	216

参考文献	217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