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养生保健健康处方

养生保健健康处方

  • 作者
  • 于智敏、齐淑兰 主编

本书是一部介绍关于临床常见病健康保健与防治的科普性读物。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详细介绍了中医学预防、养生、保健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中医养生保健与预防原则、疾病的预防措施进行系统论述,使读者从整体上对中医预防、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宏观了解。随后介绍了中医养生保健要点,主要针对养生保健的热点话题,对夏季养生的保健宜忌,冬季如何科学进补、饮食...


  • ¥36.00

ISBN: 7-5025-5296-0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4-04-26

图书介绍

ISBN:7-5025-5296-0

语种:中文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4-04-26

装帧:平装

页数:544

图书前言

追求健康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养生保健是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方法。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方法,为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历久弥新,显示其勃勃生机。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研究,推而广之,使其发扬光大,造福人类,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医自古就有“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等养生保健理论和“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养生保健方法,至今仍然是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法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随着人类的健康理念的转变,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 以往的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以治疗为主体,以治疗疾病为惟一目的。虽然也讲预防与保健养生,但预防主要针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而言;保健养生,则多指老年人强身健体等活动。真正意义上的预防、养生、保健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有些甚至被湮没,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和各年龄层次的保健需要,有时难以满足。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不尽合理,在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有时不能满足社会人群养生保健的要求。现有医院绝大多数属于综合性或专科性医院,以临床救治为主。专门服务于中老年人的医院和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慢性病治疗机构、康复机构、身心健康综合调整机构等专业机构很少。符合中国国情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方法尚未建立。面对广大群众日益高涨的自我保健热潮,传统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方面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维多利亚宣言明确指出:“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已足以预防大多数疾病,人们对其优劣利弊也有能力进行鉴定”。现代医学观点在国民中的教育与普及,科学的观念在人群中扎根,这是件好事。而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理论、养生保健方法、科普宣传的滞后和继承的断层,使得许多传统的、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防病、治病方法被埋没,被丢弃,许多人不知如何理解与实施。于是,一些居心不良者,打着传统医学的幌子行欺骗敛财之实,伪科学因此抬头。
	因此,弘扬和普及正确的、科学的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建立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医学,提高全民族素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就成了当务之急。本书力图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科学内涵进行整理和提炼,在理论上系统化、条理化,在方法上具体化、通俗化、可操作化,不仅要使其在理论研究上达到学术的更高层次,同时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使群众能够理解,看得懂,学得会,运用自如。这既是我们的良好初衷,也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从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和常见疾病入手,通过对中医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进行系统整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预防、养生、保健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中医养生保健与预防原则、疾病的预防措施进行系统论述,使读者从整体上对中医预防、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宏观了解。随后介绍了中医养生保健要点,主要针对养生保健的热点话题,对夏季养生的保健宜忌、冬季如何科学进补、饮食调养如何遵循因时制宜原则作了举例说明。由于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更因为其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安全性强,深受群众喜爱。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进行自我饮食调养,本篇还介绍了“药食同源食品药品名录”,附列每味药物的功用、主治以及实用小验方,供读者参考、选择、使用。
下篇具体介绍了临床80多种常见疾病的健康保健处方。每种疾病,先概念、发病特点;后述病因病理、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辨证选药和其他疗法治疗的非处方药物治疗及保健处方。
保健处方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与精华所在,主要从生活起居、饮食调配、饮食宜忌、推荐药膳、医疗体育运动、自我保健疗法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常见疾病的健康保健方法进行论述,供相关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帮助患者在接受医院正规治疗的同时,配合自我保健康复疗法,实现早日康复的目的。这对发扬中医药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的特色特长,普及推广系统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病体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大有裨益。
非处方药物治疗、保健处方是本书的特色所在。非处方药物治疗包括中医辨证选药、其他疗法两部分内容;保健处方包括生活起居、饮食宜忌(饮食要求、家庭药膳、饮食禁忌三项内容)、体育运动、自我保健疗法(自我按摩、艾灸、刮痧、拔罐、药浴五项内容)、注意事项几部分内容。以上内容根据疾病的特点不同,可能有所取舍,不必悉具。
	总之,本书采用全新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以健康处方的形式介绍常见病的保健方法,方法简便可行,重视实效,希望能对患者的康复、正常人的养生保健有所帮助。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领导鼓励与支持。书成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中医药学家王永炎教授于百忙之中阅读此书,并欣然作序,体现了老一辈中医学家提携、鼓励后学的博大胸怀,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师长、同仁及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医养生保健内容博大精深,非登堂入室者不能窥其奥旨。限于编写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论述不当之处,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补充、修改、完善。
为了明确责任,在每章节的结尾处注明了撰稿人在本书的后面,列出了主要的参考文献,以备查阅,并对所参考书目的作者及出版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于智敏齐淑兰
2003年12月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精彩书摘

本书是一部介绍关于临床常见病健康保健与防治的科普性读物。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详细介绍了中医学预防、养生、保健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中医养生保健与预防原则、疾病的预防措施进行系统论述,使读者从整体上对中医预防、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宏观了解。随后介绍了中医养生保健要点,主要针对养生保健的热点话题,对夏季养生的保健宜忌,冬季如何科学进补、饮食调养如何遵循因时制宜原则作了举例说明。为了规范广大读者的饮食调养,本篇又介绍了“药食同源食品药品名录”,同时介绍每味药物的功用、主治以及实用小验方,供读者参考、选择、使用。下篇主要介绍了临床各科80多种常见疾病的健康保健处方。疾病主要按系统、按科别分类。每种疾病,从概述开始,简要介绍本病的概念、发病特点;此后依次叙述本病的病因病理和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中药的非处方药物治疗有其特殊性,虽然是非处方药物,临床应用仍然需要辨证,所以,本书随后又详细介绍了中医辨证选药、其他疗法治疗的非处方药物治疗;保健处方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与精华所在,主要从生活起居的合理安排、饮食调配的适宜与禁忌、推荐药膳、医疗体育运动的开展、自我保健疗法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常见疾病的健康保健方法进行论述,供相关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帮助患者在接受医院正规治疗的同时,配合自我保健康复疗法,懂得饮食宜忌,和医生、医院积极配合,实现早日康复、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本书内容丰富全面,视角新颖,文字通俗易懂,操作方法简便可行,既有理论基础,又重视临床实效。

目录

上篇
第一章中医养生保健原则2
第一节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2
第二节中医养生保健与预防原则3
第三节疾病的预防措施4
第二章中医养生保健要点25
第一节夏季养生保健宜忌25
第二节冬季科学进补27
第三节饮食因时制宜35
第三章药食同源食品药品简论41
下篇
第一章呼吸科疾病60
第一节感冒60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64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68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73
第五节肺炎77
第六节肺结核81
第二章消化科疾病85
第一节急性胃炎85
第二节慢性胃炎90
第三节胃黏膜脱垂96
第四节消化性溃疡101
第五节呃逆109
第六节呕吐116
第七节病毒性肝炎123
第八节肝硬化131
第九节脂肪肝139
第十节急性胆囊炎145
第十一节慢性胆囊炎152
第十二节胆石病159
第十三节慢性胰腺炎166
第十四节溃疡性结肠炎172
第十五节细菌性痢疾178
第十六节腹泻186
第十七节便秘193
第十八节蛔虫病202
第三章心脑血管疾病209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209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5
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222
第四节心脏神经官能症225
第五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29
第六节蛛网膜下腔出血233
第七节下肢静脉曲张237
第四章血液系统疾病242
第一节再生障碍性贫血242
第二节缺铁性贫血248
第三节过敏性紫癜253
第四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7
第五章泌尿科疾病262
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262
第二节慢性肾小球肾炎272
第三节慢性肾功能衰竭280
第四节肾病综合征299
第五节泌尿系感染307
第六节慢性前列腺炎312
第六章免疫、内分泌、代谢疾病321
第一节雷诺综合征321
第二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25
第三节痛风330
第四节类风湿性关节炎334
第五节风湿热340
第六节糖尿病345
第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52
第八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58
第九节红斑狼疮364
第十节干燥综合征374
第七章神经科疾病382
第一节痴呆382
第二节头痛387
第三节三叉神经痛391
第四节面神经炎396
第五节多发性神经炎400
第六节肋间神经痛404
第七节坐骨神经痛408
第八节面肌痉挛412
第九节美尼尔病416
第十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420
第八章外科、骨伤科疾病425
第一节疔疮425
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431
第三节颈椎病434
第四节腰椎间盘突出症439
第五节骨质疏松症447
第六节骨性关节炎452
第九章皮肤科疾病464
第一节荨麻疹464
第二节湿疹469
第三节痤疮473
第四节皮肤瘙痒症477
第五节接触性皮炎481
第六节牛皮癣484
第七节黄褐斑488
第八节白癜风492
第九节足癣496
第十节脂溢性皮炎499
第十一节酒皶鼻502
第十章妇科疾病506
第一节痛经506
第二节月经不调509
第三节更年期综合征515
第四节乳腺增生518
第五节带下520
第六节阴痒524
第七节先兆流产527
第八节产后身痛530
第九节产后乳少532
主要参考文献536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