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 作者
  • 张伟孝 主编 耿琛、陈贵林 副主编

本书以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门类划分为纵轴,以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年代为横轴,分别介绍各门类工艺美术品在具体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全书涵盖陶瓷、金属、染织、髹饰、家具、雕刻等多种工艺美术类别,时间历史跨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延续至当下,全面系统总结了各种工艺美术类别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类型与工艺特征。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装饰艺术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材,...


  • ¥78.00

ISBN: 978-7-122-45174-3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4-05-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45174-3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4-05-01

装帧:平

页数:172

编辑推荐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突破国内中国工艺美术史方面传统图书以时间为主线的通史撰写体例,替之以按工艺门类各自的发展主要内容的编写体例,并将工艺门类分为七大类别,分别是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髹饰工艺、家具工艺、雕刻工艺、其他工艺类。 二是突出浙江省民间工艺美术大省特色,重点以浙江省木雕、石雕、古瓷、古民居等为主,展现“浙山浙水”的研究特色。 三是配有课件、线上教学视频等,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本书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图书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绘画、园林、建筑、戏曲、工艺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美术浸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当下,充分挖掘传统工艺美术宝库,发挥传统工艺美术的美育功能,对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构筑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很多艺术类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开设工艺美术史论课程的重要性,史论课程已日益成为艺术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设计学类、美术学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范畴。然而,现有的工艺美术史教材不少是服务于艺术史论专业,其出发点和考察的重点多从史论专业的研究角度展开,强调文献考据的对比与实物考证的确切性,注重所涉及的各个设计门类和研究资料覆盖的全面性,导致教材涉及内容广且过于庞杂,重点不够突出,不利于设计学类和美术学类专业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也不利于学生明确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不易达到工艺美术史教学的目标。本书结合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求进行设计,突显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改革特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适应工艺美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要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直以来,史论类课程的课程设计都是根据专业的知识规格要求,结合史论课程的特点,按时间发展的轴线进行设计,故知识面相对宽泛,不够聚焦。本书根据职业本科特点及设计学类、美术学类专业的特殊需求,将工艺美术门类进行重新划分。本书内容分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髹饰工艺”“家具工艺”“雕刻工艺”“其他工艺”7个大类,另加“工艺美术基础知识”和“典型案例”两部分内容,共计9个单元。本书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按照9个单元进行规划教学,尽量突出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课题讨论为辅,同时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与文化审美教育中,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本书还有一些创新之处。首先,在编撰体例上采用以工艺美术门类划分为主、历史时间划分为辅的形式,摆脱以往教材按一条单一时间主线插叙各门类工艺美术发展情况的做法,从而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各门类工艺美术独立的发展历史。其次,在论述某一具体工艺美术类型时,本书以整体观的视野,将工艺的形制、功能、材质、审美等各方面统合考量,尽力探究引发各门类工艺美术进步的历史因素,归纳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再次,在实际教学方面,本书配有课件和教学视频,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最后,为突出浙江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大省的独特性,本书中的案例更加倾向浙江本土的木雕、石雕、古瓷和民居,以展现“浙山浙水”的研究特色。
相信通过学习本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审美取向,从而将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工艺美术品的器物形制、图案构成和设计方法,更好地融入现代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当中。
本书由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省级工艺美术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张伟孝教授担任主编,耿琛、陈贵林担任副主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工艺美术界陆光正、黄小明、吴初伟等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本书具体分工如下:张伟孝编写单元1、单元5,耿琛编写单元2,陈贵林、吴璐璐、郭哮天编写单元3,马明编写单元4,田霖霞、刘晶晶编写单元6,陆光正、黄小明、张伟孝编写单元7,黄远胜、吴璐璐、张伟孝编写单元8,张伟孝、耿琛、陈贵林编写单元9。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虞甜甜、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赵均水也参与了部分内容的撰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本书难免存在疏漏,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和修订工作中进行改正和提高。

2024年1月

作者简介

张伟孝,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省级第*二批双带头人书记工作室负责人。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指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木雕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浙江省非遗专家库成员、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建筑室内设计、艺术教育、民间工艺及木雕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省重点教材3部,主持各级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规划课题3项;主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精彩书摘

本书以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门类划分为纵轴,以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年代为横轴,分别介绍各门类工艺美术品在具体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全书涵盖陶瓷、金属、染织、髹饰、家具、雕刻等多种工艺美术类别,时间历史跨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延续至当下,全面系统总结了各种工艺美术类别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类型与工艺特征。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装饰艺术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材,特别是职业本科艺术设计类专业更为适用,也可供同等学力及中国工艺美术爱好者使用。

目录

单元1 工艺美术基础知识	1
1.1 亘古通今——工艺美术的概念	2
1.2 钟灵毓秀——影响工艺美术发展的因素	4

单元2 工艺美术之陶瓷工艺	8
2.1 破土而生——原始陶器工艺	9
2.2 深藏若虚——商周陶瓷工艺	11
2.3 雄深雅健——秦汉陶瓷工艺	13
2.4 沐日浴月——魏晋陶瓷工艺	15
2.5 锦衣绣袄——隋唐陶瓷工艺	17
2.6 一身百为——宋代陶瓷工艺	19
2.7 青史传名——元代陶瓷工艺	22
2.8 红鸾天喜——明代陶瓷工艺	24
2.9 幕天席地——清代陶瓷工艺	26
2.10 继古开今——民国陶瓷工艺	28

单元3 工艺美术之金属工艺	30
3.1 金石可镂——原始早期青铜工艺	31
3.2 钟鸣鼎食——夏商周青铜工艺	33
3.3 沐雪春秋——春秋战国青铜工艺	35
3.4 中原逐鹿——秦汉青铜工艺	38
3.5 南北风华——魏晋金属工艺	40
3.6 登峰造极——隋唐金属工艺	43
3.7 炉火纯青——宋元金属工艺	45
3.8 巧夺天工——明清金属工艺	47
3.9 熔古铸今——近现代金属工艺	49

单元4 工艺美术之染织工艺	52
4.1 文明启迪——早期染织工艺	53
4.2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染织工艺	55
4.3 雄浑古朴——秦汉染织工艺	57
4.4 文人风骨——魏晋染织工艺	59
4.5 百国朝见——隋唐染织工艺	61
4.6 文史理学——两宋染织工艺	63
4.7 东西交融——元代染织工艺	65
4.8 细巧繁缛——明清染织工艺	67

单元5 工艺美术之髹饰工艺	72
5.1 初露曙光——夏商西周漆器工艺	73
5.2 朱画墨染——春秋战国漆器工艺	75
5.3 漆魂觞酌——秦汉漆器工艺	79
5.4 春风拂槛——魏晋隋唐漆器工艺	83
5.5 清朗秀美——宋元漆器工艺	86
5.6 丹漆雕几——明清漆器工艺	89

单元6 工艺美术之家具工艺	94
6.1 席地而坐——夏商周至秦汉家具工艺	95
6.2 民族融合——魏晋至隋唐五代家具工艺	97
6.3 垂足而坐——宋元辽金家具工艺	99
6.4 质朴典雅——明代家具工艺	101
6.5 装饰华丽——清代家具工艺	104
6.6 中西合璧——民国家具工艺	107

单元7 工艺美术之雕刻工艺	112
7.1 雕形纹彩——早期木雕工艺	113
7.2 木刻造像——中期木雕工艺	115
7.3 雕梁画栋——后期木雕工艺	119
7.4 天地虔诚——早期玉石工艺	121
7.5 白璧微瑕——中期玉石工艺	125
7.6 精雕细琢——晚期玉石工艺	128

单元8 其他工艺美术	133
8.1 经纬交织——竹编工艺	134
8.2 晶莹剔透——玻璃工艺	136
8.3 镂金翦彩——剪纸工艺	140
8.4 巧夺天工——编织工艺	144
8.5 以刀为媒——篆刻工艺	147
8.6 事造剜凿——砖雕工艺	151

单元9 经典工艺美术赏析	156
9.1 吉光凤羽——马王堆漆器	157
9.2 神流气鬯——宜兴紫砂壶	160
9.3 秉轴持钧——景德镇陶瓷	162
9.4 物华天宝——唐三彩釉陶	163
9.5 与神共舞——三星堆青铜器	166
9.6 千古绝唱——曾侯乙编钟	168

参考文献	172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